戰爭-日本人記憶中的二戰
戰爭-日本人記憶中的二戰小說
該文《戰爭-日本人記憶中的二戰》是由聲名遠播外國巨擎法蘭克·吉伯尼構想的外國小說,劃分為二百九十九分卷19萬字。1986年7月10日,日本全國性大報《朝日新聞》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一個即將推出的系列讀者來信的中的第一封:這一系列的主題是“我記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日本人記憶中的二戰全文
- 英 文 版 序
- 中 文 版 序�
- 中 文 譯 例�
- 第一章 通向戰爭之路 導 讀�
- 我們為什麼沒能反對戰爭�
- 走向戰爭之路的體驗�
- 青山明弘 25歲 職員 東京�
- 《日寇暴行實錄》中的部分內頁
- 就因為一句“思想不好”
- 要是那時候天皇……�
- 談談戰爭前夜
- 在東大新聞上可以批判�
- 孩子們不懷疑戰爭�
- 日本是為了避免自行滅亡�
- 夜訪宿舍的不速之客�
- 一般大眾贊成戰爭�
- 希望傳達出時代的氣息
- 我想解開死結�
- 不幸戴錯眼鏡�
- 12月7日之夜�
- 大眾傳媒煽動軍國主義�
- 第二章 軍旅生涯 導 讀�
- 明日必死!�
- 學習的好地方
- 等著瞧,等上了戰場……�
- 指揮官的私刑最成問題�
- 思想犯成了老兵體罰的靶子�
- 一去不返的逃兵�
- 為“立即回家”而備感羞恥�
- 在天空中告別故鄉�
- 我心中埋藏至今的秘密
- 心理戰指導手冊�
- 父親唱過的“在大海上”�
- 尊重人權的中尉�
- 對於我那是恥辱的時代�
- 私刑和頭皮飯:一個護士的見聞�
- 他進了精神病院�
- 我打過補充兵�
- 延期入伍申請——我的親身經歷�
- 千鈞一髮 自殺未遂�
- 來洗澡的特攻隊員�
- 執行任務時能會見父母的少年兵
- 空母信濃的幻滅�
- 在五十鈴河邊
- 木頭機關炮�
- “日本武尊”之戰�
- 捱打260回�
- 受命赴死的青年的想法
- 我分隊之“沖繩偷竊戰”
- 給同胞準備的子彈�
- 第三章 侵華戰爭 導 讀�
- 畫紅圈的地方是心臟;不許往那裡刺!
- 燒死陳翻譯官:中國人的眼睛�
- 共存於戰場上的魔與佛�
- “爸爸在哪兒?”戰俘的孩子問
- 細菌戰與人體活體試驗
- 對珠江戰役中一幕慘劇的猜測�
- 安排俘虜夫婦會面
- 不要再給捉住�
- 忘不了,鮮血從那中國孩子的胸膛湧出
- 南京的故事讓一個女孩大驚�
- 懺悔的證據�
- 夜行軍死在雨裡水裡
- 兩名帶著樂器的女兵�
- 皇軍慰安婦�
- 活體試驗�
- 對一位老婦人的卑劣行徑�
- 一個韓國分隊長�
- 不喜歡互相射殺�
- 一位好心的長官�
- 握住跳動的心臟�
- 明天還是陡峭的太行山
- 瀕死傷兵的攝人氣勢�
- 竟然姓名都無法確定
- 未經確認就開槍�
- 加害者與受害者�
- 列兵罷工�
- 坦克搖晃像一條小船�
- 中國的瑪塔哈莉,繫著髮結的姑娘�
- 魔鬼軍曹的本性
- 中彈——最後的思考�
- 第四章 大東亞共榮圈 導 讀�
- 塞班流亡�
- 在檳榔嶼迎接開戰�
- 馬賊梟首示眾
- 高級軍官家屬的特權意識�
- 確保中國勞工工作�
- 哈爾濱,只有一個人到場的同學會
- 禁止報道初雪的日本軍隊�
- 戰爭的禮物�
- 我想到北京去�
- 領取遺骨的傷心之旅�
- 佇立在暴風雪中�
- 人民的審判與教師們
- 在古城晉州目睹的流淚的日子
- 滿蒙青少年義勇軍的實際情況�
- 台北舊居�
- 父母的人性�
- 母親的嘆息沒有消失�
- 關於阿波丸的補充說明�
- 捷足先登的關東軍家屬�
- 你是個美麗的妻子�
- 牽掛兒子的父親�
- 開箱一看,只有一塊木板�
- 大阪站前告別二哥
- 父親留下的筆記�
- 第五章 太平洋戰爭 導 讀�
- 攻佔新加坡�
- 中途島海戰�
- 鋼盔救了我的命
- 瓜達爾卡納爾島,孤鬼遊魂似的士兵
- 真正的戰地訓練�
- “哦,你是個種地的?”�
- “想死有的是機會!”�
- 戰艦武藏的末日�
- 不要朝落水的敵人射擊�
- 善良慷慨的土著人�
- 父親在沖繩決戰中揀回一條命
- 醫療船上的整個連隊都當了俘虜
- 航母翔鶴的沉沒�
- 拒絕救援拖曳的朝霜號
- 戰艦大和上一名應徵入伍的士兵�
- 救護船成了海上靶子�
- 破爛運輸帆船�
- 叢林生活必需品�
- 刺向受傷的朋友�
- 孤立遊擊,對生與死的看法
- 最後一個馬尼拉發報站�
- 馬尼拉姑娘的信念�
- 我們輸掉的,還有信息與教育�
- 在內格羅島的死戰
- 把最後一個飯糰分給別人的士兵
- 死亡與人的本性�
- 我不願相信“吃人肉”�
- 在菲律賓山區的飢餓行軍�
- 死者給我們的紅米飯
- 緬甸前線就是這樣�
- 戰區的鐵路:泰緬鐵路�
- 集體自殺的女護士
- 蘇門答臘逃兵�
- 帝汶人也在捱餓�
- “愛惜生命”�
- 第20通訊部隊的結局
- 日本軍隊和越南的風暴�
- 在卡尼科巴島�
- 第六章 大本營 導 讀
- 伊豆南端,村民們用竹槍作戰�
- 疏散、農村和人類心靈的貧瘠�
- 疏散者的悲哀與自責�
- 確保首相官邸的強制疏散
- “太可憐了”始末記
- 被人告發,受到憲兵欺侮�
- 你們就沒有一點慈悲嗎?�
- 命喪煤礦的人們
- 大鐘哪裡去了�
- 戰鬥機與土簸箕�
- 埋頭苦幹生產氣球炸彈
- 退役將軍當校長,學校自由化�
- 夜裡在圖書館偷讀禁書�
- 17歲漫長的一天�
- 老師的嗚咽讓我感覺到真象�
- 日記中所見的兒童的戰爭體驗�
- 老師,不能死�
- 向敵國的國旗致以最高敬禮�
- 六等生的烙印�
- 不要申請�
- 饞涎欲滴的大和女子�
- 偷盒飯、偷豆瓣湯的小偷�
- 哪條路沒警察?�
- 少年孤獨地死在炎熱的路上�
- 我曾經做過郵件檢查
- 發神經的新聞檢查之一例�
- 這是非國民的家,澆水!
- 微不足道的加害者�
- 慰問袋裡的東西的價錢�
- 戰爭中的故事象說謊�
- 第七章 轟炸日本 導 讀�
- 第一次杜立德空襲�
- 游泳池裡的屍體,公園成了墳場�
- 3月10號,首都一片火海�
- 青春的記憶是一片灰色
- “沒什麼了不起的!”�
- 象楓樹葉一樣柔嫩的小手�
- 焦土上“女兒的遺體”�
- 火紅天際的螢火蟲
- 天使的笑容
- 撕下來的皮膚�
- 像是粉紅蠟娃娃�
- 頭髮捲起來�
- 閃光好象刺穿了我的腦神經�
- 第八章 “我們全是俘虜” 導 讀�
- 戰馬依戀著俘虜隊伍�
- 一個蘇聯士兵替我們負重�
- 戰俘營中的暴行
- 沒有士兵的軍營�
- 溼原上的收容所�
- 鄉愁刻在柱子上�
- 在蒙古�
- 撫摩大腿,回想西伯利亞�
- 憲兵唱紅旗�
- 在新加坡�
- “啊”—他太太暈過去了�
- 緬甸戰俘營裡的日本清酒
- 日本戰俘在美國
- 戰爭結束時在呂宋�
- 別覺得羞辱,你是英雄
- “把13歲以下的都殺掉!”�
- 戰俘營軍士長約翰遜的感謝�
- 在礦上幹活的戰俘
- 戰爭結束時的野戰醫院
- 都是黃種人,攜手共進!
- 關東軍最後的廣播�
- 暴動士兵沒命了
- 因打賭而獲救�
- 我最後一塊甘薯,和那老婦人的金錶
- 美軍處理得乾淨利落�
- “快樂號”飛機飛到最後
- 落入八路軍之手
- 包著氰化鉀的紙袋�
- 逃出通化�
- 女神降臨人世�
- 一個日本女子和一名蘇軍士兵殉情自殺
- 可怕但不可憎的入侵者�
- 馬歇爾將軍和我�
- 只不過是兄弟間的爭吵
- 罵聲中的保護
- 將毒氣彈丟棄?�
- 男孩、跳蚤和戰敗�
- 燈光和一條長裙�
- 天皇也沒吃午飯?
- 我曾經打算切腹自殺
- 叔父在戰爭結束那天給打倒在地
- “叛徒——你說你想回家?”�
- 如此天真無知�
- 誰知道怎麼切腹?
- 在一個南方小島上度假�
- 為什麼戰爭結束了還要逃跑?�
- 第九章 盟軍佔領下的日本 導 讀�
- 在滿州被賣後逃跑回家
- 當八路軍的日本人�
- 也有保護平民的軍隊�
- 翻越大興安嶺的45天逃難
- 消失在曠野中的兩條幼小生命�
- 上供的美味佳餚�
- 押送薩哈林與蘇聯一家人�
- 一句戳心的“殘兵敗將”�
- 遣返人員宿舍裡的照片�
- 我不唱“君之代”的原因�
- 麥克阿瑟進駐厚木前後�
- 混血兒的命運�
- 我的青春消磨在戰犯勞役中�
- 拿石頭追打朝鮮人的孩子
- 戰爭結束後的恐懼�
- 戰敗以後的教研室�
- 為什麼是麥克阿瑟?
- 教授因營養不良而死�
- 要把我再送回西伯利亞去�
- 第十章 戰時經歷的反思 導 讀�
- 他把旗子扔到地下
- 可以自由討論才是光榮的
- 反戰的自由與責任�
- 父親不許我回家
- 保存悲劇遺痕�
- 抹殺陣亡者價值的思潮�
- 陣亡者死得一錢不值麼?�
- 我們可曾對戰爭深深思索?�
- 戰爭的內部責任�
- 掩蓋真相就是罪�
- 代替我離去的父親�
- 送給下一代的禮物�
- 如何使犧牲變得有價值
- 為一個人的死而震驚�
- 人們的戰爭心理�
- 生還士兵的負債感
- “戰爭之美”是危險的�
- 不要再犯我曾經犯過的罪行�
- “昭和第一撥”的不信任感�
- 反戰的三個立場�
- 歡迎新人類�
- 贊成“和平學”的理由�
- 人類的進步�
- 大話讓人厭煩�
- 聽年長者述說他們的苦惱�
- 只為補償過去的錯誤�
- 作為一名基督徒�
- “你服完軍役了麼?”�
- 對年長者的懇求�
- 我們將被送到戰場
- 我們現在享有和平麼?�
- 數我兒子有幾個指頭
- 為戰死者建一座有意義的紀念碑�
- 迴響在山間寺院的安魂曲�
- 現在的動畫片太可怕了�
- 動畫片沒有什麼可怕的�
- 多告訴我們一些�
- 我們不能繞過的路�
- 你為什麼充耳不聞�
- 為我們所有年輕人
- 讓他們死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