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宋維新費盡了心血,模仿羅丹的《思想者》,雕塑了這尊塑像。趙瑞芝渴望和宋維新在一起探索和追求。《思想者》成了每一個人。古今中外的巾幗英烈成了趙瑞芝崇拜、學習的對象。

夜深月明。在明月清亮的銀輝的映照下,宋維新那模仿奧·羅丹創作的塑像《思想者》,正在桌子左角處思想著。

趙瑞芝在凝神注視著那塑像。

塑像坐在那裡思想著,身子略有些前傾彎曲,兩胳膊肘支在膝上,其中左臂橫搭在兩腿上,而右胳膊肘支在左腿上,使得身子略微有些擰著,右手反扣過來,託著下巴,就這樣坐在那裡,在用他的全部力量深深地思索著什麼。

宋維新真是費盡了心血,模仿奧·羅丹的《思想者》雕塑了這尊塑像,模仿得是那麼好,而且,在某些地方較之奧·羅丹還更表現出了一些新意。

宋維新不僅在繪畫、雕塑上極富有才華,而且在藝術方面的知識也極為廣博。前天,他給趙瑞芝送來這尊《思想者》雕像時,他向她詳細介紹了羅丹和羅丹傾心創作這尊雕像的經過。

奧古斯特·羅丹,是法國著名的雕塑藝術大師。《思想者》是這位大師最著名的、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的力作,是一尊表現人類生命和靈魂思考的傑作。

《思想者》最初是羅丹所創作的《地獄之門》群雕中地獄之門上面的雕像。他原來設計的是偷吃了禁果後被逐出了天國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的像,後又換成了中世紀史詩《神曲》的作者、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像,並起名為《詩人》。按照羅丹的話說:“這個雕像代表最苦悶的罪人與最不幸的判決者。”其實,這是一尊在苦悶與不幸中奮力思索的反抗者的雕像。

宋維新告訴趙瑞芝,據說,關於羅丹對《思想者》的構思與定稿,曾經還有過一段十分有趣的傳聞——

……羅丹正在緊張地投身於《地獄之門》群雕的創作。

一天,年輕的奧地利象徵主義派詩人里爾克來拜訪羅丹。里爾克看著即將完成的群雕,隨口問了句:

“羅丹先生,您為什麼不把坐在地獄之門門頂上的那個男性裸體雕像,再單獨搞成個雕像呢?”

“您是指那個詩人嗎?是指那個但丁嗎?”羅丹問道。

“他看起來完全不像個詩人。”里爾克很是一本正經地說,“看他相貌兇悍,肌肉發達,倒是更像一個正在走向進步與開化的野蠻人。”

羅丹望了這位象徵主義派詩人一眼,他摸不透詩人是在嚴肅認真地批評他,還是在帶著一種惡意挪揄他,他自己呢,也沒有表現出特別反感,只是坐下來,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他坐在那裡,上身稍微彎曲,兩肘支在膝上,用手託著下巴,認真思索著。

“羅丹先生,就這樣!就這樣!你現在的樣子就很像!”里爾克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人樣,高興地突然叫了起來,“就像你現在用心思索的這個樣子來搞,搞個人在用心思索的雕像!”

羅丹受到啟發,腦海裡倏然閃過了一道灼亮耀眼的電光,迸發出了他藝術靈感的火花。對,思索。在地獄之門的門頭上思索。思索是一種反抗。思索是一種鬥爭。思索是一種探求。思索是一種奮起的選擇,選擇,是一種從地獄走向天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奮起的選擇。人類社會要使自己走向光明、要使自己前進,必須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進行思索。

於是,詩人但丁的雕像成了雕像《思想者》。

宋維新說:人是在艱苦的勞動中,在為生存與發展的生死搏鬥中,學會思索的,是在血與淚的痛苦的教訓中,學會思索的。思索是一種艱難的痛苦的探求與選擇。

宋維新告訴趙瑞芝:羅丹在全力以赴地創作雕像《思想者》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人並不僅僅是一個為脫離動物狀態而掙扎奮起的生物,人還應該是一個衝破黑暗和愚昧、走向光明和文明、有思想、有意識的生物。而這種掙扎、奮起和衝破,是多麼的艱辛,要經受多少痛苦,要經受多少艱難險阻呀!特別是,要努力脫離動物而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意識、有追求、致力於奔向進步與光明的思想者,必須要經歷精神上的和實際社會中的艱鉅而偉大的搏鬥。通過這種搏鬥,來顯示人的力量。所以,他在進行雕塑創作時,特別注意一些特徵的體現以及這些特徵所應表現出的豐富而有力的內蘊。

宋維新指著他仿雕的雕像《思想者》,很投入地、帶著一種深沉的感情,對趙瑞芝說:

“你看這姿勢,右胳膊肘支在左腿上,身子微微有點擰,很彆扭,羅丹就是這樣構思,這樣雕塑的,我也是完全照著原樣仿雕的。我覺得,大師正是依著這個很不自然的彆扭的姿勢所顯示出的緊張狀態,來表達人從動物從愚昧進化成思想者所必須要付出的那種不尋常的艱苦的努力,而這種不尋常的努力,必須要建立在很剛強的內力的基礎上。正因為這樣,雕像的軀體魁偉粗大,兩肩很有力量,胸肌和臂肌、腿肌都很硬實,手腳也顯得碩大有力,整個雕像似乎都蘊含著一種巨大而頑強的內力,支配著四周的空間。這種巨大而頑強的內力,就是通過苦苦思索,通過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而顯示出來。”

當時,趙瑞芝看著雕像,認真聽著宋維新的講述,她心裡很不平靜,她對宋維新簡直是欽佩到了極點。

“雕像完成以後,在社會上馬上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都被這《思想者》雕像深深震撼了……”

宋維新稍稍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講道:

“一位著名的哲學教授看了這尊雕像後,很長時間沒有吭聲,最後才輕輕地、很感慨地對羅丹說道:

“‘對我來說,這是第一個能夠思索的人,而且這種艱難的思索,使他意識到了作為人的他的同類的當前的命運和今後的命運,這迫使著要進一步去思索,去探求,去選擇,去奮起和搏鬥。他內蘊著無可比擬的力量,這是由追求與信念匯聚而起的精神內力。他的肉體已經不再是粘土了,而是一個勇於奮起的精神的象徵。他的靈魂也正在他深深思索的同時,掙扎著要從泥土中顯示出來,要顯示出自己的剛勇和自然。’

“羅丹聽到哲學教授這樣評價他的《思想者》雕像,而且體會比他原本的立意又高了並加深了一步,很激動地問教授道:

“‘教授,這麼說,您是很喜歡它?’

“哲學教授雙目炯炯閃亮地說:嘻歡?何止是喜歡?這個《思想者》就是我,他在表達著我的思索,我的艱辛的探求與選擇,表達著我的努力和我的痛苦。他就是我。他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

“哲學教授說完這話時,雙目竟溢滿了感奮的淚花……”

宋維新講的這後面一段哲學教授和羅丹關於《思想者》雕像的對話文字,趙瑞芝過去曾看見過,就是在那本看到《思想者》雕塑插畫的雜誌上看到的,也就是這段對話文字,才使得趙瑞芝注意了這幅雕塑畫,也弓!發了她愛思索的習性,也使她喜歡上了這尊雕塑。前天,這段對話讓宋維新那麼語調深沉地一複述,趙瑞芝覺得自己的感受又更深化了一層。

她欽佩宋維新,欽佩到了極點,以至都有些崇拜了。

就是從那前天起,但好像又不僅僅是從那前天起,趙瑞芝覺得宋維新的面影,越來越頻繁地在她眼前閃現。

雕像《思想者》在她寢室桌子左角處放著,在那裡思索著。她覺得,那胳膊肘支在腿上、手託著下巴的思想者,也正就是她。有時候,她還覺得,那思想者還似乎正就是宋維新。

她覺得她和宋維新是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的一生中,有個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自己的伴侶,那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歡悅,何等的幸福呀!

窗外,明月中天,銀輝燦爛晶瑩。

寢室裡,漆小玉、陶美玲她們幾個都不在,就趙瑞芝一個人,空蕩蕩的。

她隱隱感到有一點空落。空落之中,她心裡突然湧騰起一種渴望,一種想和宋維新也就是繼陸兄在一起再談談《思想者》、再談談思索與探求、談談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熱切的願望。

她心頭湧起一陣灼熱……

“《思想者》應該是我們每個人!”

李大釗主任和陳獨秀學長帶有號召性地向同學們慷慨激昂地說道。

李大釗和陳獨秀對宋維新仿塑的《思想者》雕像予以了極高的評價。

那是陳獨秀學長有一次到趙瑞芝她們寢室來閒聊,看見了桌子上的這尊雕像,很感興趣,當天下午,又領著李大釗主任來看雕像,李大釗也很感興趣,當場就向趙瑞芝開口要借到圖書館閱覽室去擺幾天,趙瑞芝高興地同意了。

《思想者》雕像就擺在同學們經常聚集的紅樓圖書館大閱覽室最醒目的地方,人們進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位正在奮力苦苦思索著的思想者。

“他應該是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這位《思想者》!”李大釗主任在課堂上,在平時和同學們的交談中,以及在每次圖書館紅樓這裡召集的討論會上,都滿懷激情地這樣講著,“一個人,他只有先成為一個思想者,他才能成為一個有志者和有為者,他才有可能也有勇氣和力量去探索,去追求,去勇敢地投身於人類社會的改革與進步的大潮中去。”

思索就是力量!

思索就是走向未來和創造未來的起始!

因為,有了思索,才有追求;有了思索,才有偉大的忘我的投入。

人類和人類社會都是在思索中前進的。

一個能思索的人,才真正是個力量無窮的人;一個能思索的社會,才真正是有輝煌前途的社會。

人類社會從黑暗混沌中走來,從洪荒野林中走來,從洞穴和篝火旁走來,走過了渾渾噩噩,穿過了沉沉迷霧,經歷過了多少錯誤的和曲折的迷途,爬起來,跌倒過,跌倒過,又爬起來,有過烈日寒月的照耀,也有過風雨雷電的撲打和轟擊,百折不撓,去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光明與理想中的幸福,而這光明與理想中的幸福,就像聖經裡的沙漠火柱一樣吸引著,予以他們希望、勇氣和力量,這就使得人類社會在不懈的追求中得以前進與發展,沒有沉淪下去,沒有自己毀滅掉自己,沒有停留在混沌與渾噩中。

人活一世,來到這人類社會上,要活得有意義,要活得有價值,那首先就要選擇好和把握住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要在反反覆覆的思索中,順應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去選擇,去追求,去勇敢地爭取自身的價值。而這一切,首先又要有極大的勇氣從舊的傳統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當然,這種掙脫是極其不易的,有時還是很痛苦的,以至還是冒著被毀滅的危險的。這就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剛強的意志,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

就如那些生物學家們所告訴我們的:“人類和猴子原先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人類和猴子是兄弟,但為什麼人後來成了人類,而猴子最終依舊是猴子呢?這就是因為猴子不肯去思索,不肯從思索中去變化,去突破自己,頑固地遵循舊的傳統的生存方式——用四隻腳爬行走路。當然,或許有那麼一二個猴子稍微思索了一下,想試著站起來走一走,但立即受到其他猴子們的群起而攻之:“不許你站起來!我們的老祖宗一向都是爬著的。不許你逆祖叛宗!再這樣,我們就要咬死你!咬死你!”結果想站起來一下的,也不敢站了,趕緊又趴了下去。猴子們不但不肯破壞祖宗定下的舊的規矩,逆傳統而站起來,而且也不願反叛舊規矩、舊傳統而學著說話,就這樣,因循守舊,循規蹈矩,甘願在混沌和愚昧之中,一成不變。而人類則不然,他勇於思索,敢於在思索中站起來,在思索中學著說話,在思索中探求著向前走,他也就變成了人。”

情況正就是這樣。這也正是《思想者》的全部內涵所在。

《思想者》應該是我們每個人!

雕像《思想者》使趙瑞芝開始學會思索,使趙瑞芝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精神境界。趙瑞芝覺得自己心裡開始充實了,覺得自己渾身熱烘烘的,有著一股子勁兒要迸發出來。

自打來到北大後,她一直有著一種強烈的求知慾,現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慾,已經轉化成了一種強烈的探求欲。最近一個時期,她幾乎每天下午以至每天晚上以及每個星期天,都泡在紅樓圖書館裡,焦渴而貪婪地翻閱各類書報,整理白天聽課的筆記,或者去李大釗主任那裡、陳獨秀學長那裡,請教各種各樣的問題。紅樓圖書館舉行的討論會,她更是每次必到,仔細地聽,認真地想。

中國向何處去?

中華民族向何處去?

當今青年應該如何投身到時代潮流中去?

這些問題,她趙瑞芝過去不要說思索,就這題目本身,接觸都沒有接觸過。那時候,想的什麼?就想的將來能碰上一個既疼愛自己、能對自己體貼入微、又有鴻鵠之志、能出人頭地的好夫君,就算幸福至極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關在那高牆黑門的深宅大院裡,碰不上這樣的好夫君,自己也得認了,也得在命運的安排下過一輩子。那時,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握不了,哪裡還能去思索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現在,她明白了:一個人個人的命運,是同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國,何以為家?沒有民族的自強、自尊,哪裡有個人的自強、自尊?所以,作為中華的一個女子,也應該同那些熱血的鬚眉男子一樣,去思索中華民族的命運與前途。

她又想起了李大釗主任在一次紅樓圖書館裡舉行的討論會上說過的那段激動人心的話:

“青年在社會中的地位,就如同是人體內不斷地產生出的新鮮之血液一樣,他是一個國家之前途,是一個民族之希望。作為國家與民族之未來的奠基石,則應責無旁貸地將時代賦予國家與民族的歷史重任,勇敢地擔負在自己的肩上,為國家與民族的奮進與自強,披荊斬棘,開拓行程。”

李主任當時停頓了一下,又說:

“而當今,在我中華外受東西洋列強欺凌,內又受封建專制禁錮的黑暗之現狀下,更要將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緊繫於己身,要奮起抗爭,勇往奮進,喚起民眾的覺醒,與廣大民眾一起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外驅辱我華夏之虎豹洋虜列強,內除禁錮我神州之豺狼封建專制,醒我中華昏然長睡之雄獅,奮起而再造我中華。”

爾後,李主任又激情難抑地援引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岳飛嶽武穆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詞。

李大釗主任這一席話以及援引的范仲淹的名句和岳飛的詞,當時,趙瑞芝聽時就很激動,現在,復而重溫,認識和感受又加深了許多。

作為女子,不僅要從封建專制主義的禁銅中衝破出來,而且還要從世俗偏見的羅網中衝破出來,這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自我獻身精神。

今天下午,她在圖書館大量地翻閱了描寫古今中外巾幗英烈故事的書報,其中,她對《鑑湖女俠傳》、《聖女貞德》、《詹西女王》三本書特別地入迷。

《鑑湖女俠傳》寫的是清王朝末年巾幗英傑秋瑾的故事。

秋瑾,浙江紹興人,字璇卿。祖父和父親都曾作過清王朝的州官和縣官。秋瑾七歲時曾目睹了法蘭西軍隊侵入中國後燒殺搶掠的兇殘暴行,因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就種下了對洋毛子的仇恨。

秋瑾極其聰穎,又勤奮好學,十幾歲時就能寫一手好文章,能作詩填詞。她酷愛讀書,歷史書上的古代英雄業績深深地感染著她,激勵著她。她的別號“競雄”,足以表明了她的志向與抱負。她還喜歡刀劍和駿馬,從師習武,英姿颯爽,以家鄉紹興的名勝鑑湖為名。自號為“鑑湖女俠”。

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包辦婚姻,曾給秋瑾帶來了厄運。她十九歲,被迫嫁給了一家暴發戶的少爺王廷鈞。此公是個十足的紈絝子弟,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後來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和王廷鈞沒有一點感情,但也沒辦法,只得隨王廷鈞上任到了北京。不久,八國聯軍入侵,秋瑾南下避難,她深為遭受著洋人列強鐵蹄蹂躪的北方民眾而痛憐,而悲憤,大聲疾呼道:

“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

避難返回北京後,秋瑾結識了一位極有文才的女子吳芝瑛,兩人成為生死之交。在吳家,秋瑾讀到了一些新書新報,使她思想和眼界都得以極大開擴。她揮筆寫下了《寶刀歌》、《寶劍歌》等滿懷豪情的舒懷之作。她慷慨激昂地說道:

“吾自庚子年義和團滅洋護國以來,已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

為探求救國救民之路,秋瑾衝破了家庭的束縛,東渡到了日本國,在那裡,與革命志士陶成章、宋教仁、何香凝相識,她與他們一起討論中華民族的過去與現在,一起探索神州中華的未來,志同道合,親密無間,她在題為《對酒》的一詩中寫道: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一九○五年,秋瑾回國省親,認識了蔡元培和徐錫麟,加入了光復會,爾後回日本東京後,正值同盟會成立,秋瑾以滿腔熱忱宣誓參加了同盟會,並擔任了同盟會浙江主盟人。

在她聽說同盟會戰友、革命志士陳天華憂國憂民,為抗議日本兇殘鎮壓中國留日愛國學生的愛國運動而投海自殺後,憤然寫下了詩《書感》三首,以表心志。

在探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同時,秋瑾還時時思慮著中華婦女的解放問題。

秋瑾和趙瑞芝一樣,也是一個深受封建專制制度婚姻的迫害,爾後勇敢衝破封建專制羅網的人。自己深受其害而深知他人之苦,秋瑾成了一名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在日本時,秋瑾的好友陳擷芬在父親的脅迫下,要嫁給一個商人作妾。秋瑾義憤填膺,立即組織留日女學生一起把陳擷芬從虎口裡救了出來。除此而外,她還寫了大量的詩文,為中華婦女的沉重苦難鳴不平,大聲疾呼地宣傳婦女解放,宣傳男女平權,號召婦女奮起鬥爭,自己解放自己。為了使廣大的婦女們能夠聽得懂,秋瑾用通俗的文學形式寫成了《精衛石》彈詞,意在“盡寫女子社會之惡習及痛苦恥辱”,“使讀者觸目驚心……奮然自振”。

一九○六年,秋瑾回國,在吳興潯溪女校任教,使得不少學生受到她的民主思想和婦女解放的啟蒙教育,在她的影響下,該校教務主持人徐自華也加入了同盟會。後因封建頑固勢力的打擊排擠,秋瑾與徐自華被迫離開潯溪女校到了上海,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其報宗旨是“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併為他日創設中國婦女協會之基礎。”她通過《中國女報》對男尊女卑、封建專制的包辦婚姻、女子纏足等陋習予以了憤疾的口誅筆伐。

後受徐錫麟之邀,秋瑾到紹興主持了大通師範學堂。大通學堂是一個革命黨人籌劃武裝起義的機關,是光復會和同盟會在浙江的聯絡中心。秋瑾積極參加武裝起義的組織工作,後計劃洩露,情況危急中,別人都勸秋瑾轉移,但她決心以身殉她所視為神聖的革命事業,在一場激烈的槍戰後,她受傷被捕,在慘絕人寰的酷刑下,她堅強不屈,後被兇殘殺害,死時才三十一歲。

《聖女貞德》寫的是英法百年大戰末期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的壯烈故事。

當時,英吉利國侵略軍佔領了法蘭西國大片的北方領土,又南下圍攻奧爾良城。在這民族存亡之際,牧羊女子貞德滿懷著義憤去見查理國王,要求委派她為軍事指揮。受命于軍事指揮後,她女扮男裝,率兵六千,英勇抵抗,重創英吉利國侵略軍,解除了英軍對奧爾良的包圍,又乘勝北上,收復了大片失地,極大地鼓舞了法蘭西國軍民的抗英鬥爭。但後來,由於封建主的出賣,被英吉利國軍隊的幫兇勃良第黨人所俘,以一萬英鎊為代價出賣給英吉利國軍隊,交宗教法庭審判,以“異端”、“妖術”之罪,處以死刑,在盧昂廣場被活活燒死,壯烈犧牲。

《詹西女王》寫的是英吉利國侵佔了印度後,印度軍民反抗英吉利國殖民統治的故事。

在中印度中心詹西,女王克西米·芭伊率詹西軍民奮起抗擊英吉利國軍隊,保衛國土,以罕見的英雄氣概浴血奮戰,最後葬身於火海,英勇獻身。

這些中外巾幗英烈的壯績,極大地激勵著趙瑞芝,尤其是鑑湖女俠秋瑾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了趙端芝的心中。

……

大好河山供醉夢,

催人歲月易溫寒。

陸沉危局憑誰挽,

莫向東風倚斷欄。

……

嘆息風雲多變幻,

存亡家國總關情。

……

……

頭顱肯使閒中老?

祖國寧甘劫後灰!

無限傷心家國恨,

長歌慷慨莫徘徊。

秋瑾血淚凝聚而寫就的《書感》三首,經常在趙瑞芝胸中迴盪著,激騰著她血潮洶湧。與此同時,她腦海裡還時不時地跳躍閃現著印度著名的作家和詩人R·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中的一段詩——

就是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過世界……

就是這同一的生命,從大地的塵土裡快樂地伸放出無數片的芳草,迸發出繁花密葉的波紋。

就是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裡搖動著生和死的大海的搖籃。

我覺得我的四肢因受著生命世界的愛撫而光榮。我的驕傲,是因為時代的脈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