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就在張仲襄護送萬家眷屬上船,盤靈回原籍的第二天,正式證實了江寧克復的消息。那是六月十六中午的事,曾國荃所部將領,挖掘地道,用炸藥轟坍了二十餘丈長的一段城牆,官軍一擁而進,搜殺了三晝夜,肅清全城,並捉住了“太平天國”的第一流人物李秀成。曾國藩亦已由安慶啟程,親自在江寧主持撫生恤死的善後工作。
接著,普頒恩詔,大封功臣。據說咸豐在世之日,曾有諾言,凡能平定洪楊者封王。但清朝在三藩之亂以後,異姓不王,已成禁例。所以滿朝親貴大臣對如何實現咸豐的諾言,頗費躊躇。後來是一向被認為德勝於才的東太后想出來一個變通的辦法,將王爵一化為四,分成侯、伯、子、男四個爵位。曾國藩封一等候爵,世襲罔替;曾國荃封一等伯爵。另外兩個爵位,給了曾國荃的部將。此外立功出力的武將,共一百二十餘員,亦皆從優獎敘。
流寓煙台的江南人,為數不少,得此喜訊,奔走相告,不在話下。但興奮的情緒一平伏下來,卻又不免犯愁,有的是拋不下已成的基業;有的是怕見那殘破的家園;有的是攜兒拖女,一筆回鄉的盤纏,無法籌措;而像洪鈞,則關心的是今年的鄉試,不知能不能如期舉行?
為了怕人笑他功名心熱,洪鈞的這份關切,深藏不露。唯有藹如洞若觀火。然而她也知道,如今跟他談這件事,不會有什麼結果,與其徒亂人意,不如不提。
不久,來了一個好消息,本科江南鄉試,決定在十一月間補行。但消息雖好,洪鈞卻更憂鬱;藹如知道,他是在為一筆赴江寧鄉試的盤纏發愁。
有一天,洪鈞回家,發覺馬褂口袋中有張二百兩銀子的銀票,不免又驚又喜,而更多的是困惑。馬褂中怎麼會有這一張銀票?於是從這一天出門想起:先到衙門,並沒有脫馬褂;然後為一個朋友送行,更不會脫馬褂;接著便是到了望海閣。是了!銀票是藹如放在裡面的。
但也不見得!洪鈞想起兒時在親戚家見過的一件事,丫頭偷了主母的一個戒指,家人大索之下,無可隱藏,悄悄塞在他人衣袋中,藉以免禍。這張銀票也是如此而來,亦未可知。究竟如何,唯有到了望海閣才能水落石出,於是洪鈞仍舊穿上了馬褂。
他的去而復回,在藹如意料之中,所不曾料到的是,他的第一句話:“你這裡可曾發生竊案?”
“沒有啊!”
“你倒檢點一下看,是不是失落了什麼東西,譬如首飾銀票之類。”
這一說,藹如有數了,“不用檢點。”她很有把握地回答,“這裡的人,手腳都很乾淨。”
“這樣說來,”洪鈞將銀票掏了出來,“是你放在我馬褂裡的?”
藹如不否認,也不承認,只毫無表情地看著洪鈞——要看清楚了他的態度,再作答覆。
洪鈞的臉上,至少沒有不快的顏色;可也不是平靜得深不可測,是一種微感為難與詫異,並多少混和著羞慚與感激的複雜表情。
表情雖複雜,卻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符合藹如所期望的。這便使得她能放心大膽地說話了,“三爺,”她說,“也許我做得冒昧了一點。不過,我的一片苦心,你應該知道。說一句我識自己身份的話,我沒有拿三爺當客人看。也希望三爺——”
她故意不再說下去,其實跟說出來一樣。她不拿洪鈞當“客人”看,當然希望洪鈞也不拿她當“姑娘”看。“然則,”他問:“你拿我當什麼看呢?”
這一問,直逼堂奧,頗難回答。但藹如的機變也很快,“我拿三爺當至親看。”她又加了一句:“三爺,我這樣說,是不是過於高攀了?”
“高攀什麼?你也是名臣之後。”
一提到這話,藹如不由得向壁上的那幅“一筆虎”看了一眼;很快地,低下頭去,但仍可以看得到,她面有悽然之色。
名臣之後,淪落青樓!以藹如的品貌才情,偏有這樣煊赫的家世,不但委屈了她,真可以說是造比弄人,有意折磨。洪鈞突然激動不已,很想作一個驚人的諾言。可是,到底是讀過書的人,想到“輕諾則寡信”之戒,不免自問,可能信守諾言?
不能!因為這個諾言,牽涉甚多,不是自己能夠完全作主的。因此,他手持著那張銀票,一時竟茫然不知所措了。
“收起來吧!”藹如輕柔地用雙手將他的手掌合攏,“如果不夠,我還可以想辦法。”
“夠了,夠了!”洪鈞脫口回答說,話一出口,才發覺這是接受的表示。既然事已如此,也就不必假惺惺了,只覺得有句話不能不問:“你娘可知道這件事?”
“跟你說實話,我跟我娘提過,老人家默許了的。”
“唉!”洪鈞嘆口其意若憾的氣,“可叫我無可閃避了!只是,”他不勝感慨地朗吟著:“‘最難消受美人恩’。”
“言重,言重!”藹如笑道:“我不是美人;更哪有資格施恩?”
“漂母一飯——”
“三爺你錯了!”藹如打斷他的話,搶著說道:“漂母是看韓信窮途末路,可憐!我憑什麼會有那樣的想法?我剛才說過,我不過是拿三爺當至親,理當幫忙。如果你念念不忘千金之報,那倒是不瞭解我的心!將來你得意了,照數還我就是。”
“那當然。”
“好!一言為定,你算是借了我一筆錢。通有無是常事,三爺,你不必再說了!”藹如問道,“只怕你還沒有吃飯?”
“是的!回家就發現了這樁怪事,趕著來問個究竟,就顧不到吃飯了。”
“那,”藹如想了一下,站起身來:“你帶我去吃個小館子好不好?”
洪鈞欣然樂從,兩人都打算著找一處清靜的地方,淺斟低酌,細語深談,好好共度一個黃昏。哪知事與願違,望海閣忽然來了熟客,藹如不能不出面應酬。而洪鈞卻又接到賈福的通知,說來自天津的。冶和輪船上,有他的一位同鄉至好吳大澄在,希望他上船相晤。
這吳大澄字清卿,行二,弟兄三個,獨數他傑出,好學不倦,於金石一道,很下過一番功夫。他比洪鈞大三歲,在家鄉時,洪鈞一向叫他“二哥”,交誼親如手足。所以接得這個消息,喜不自勝,匆匆辭出望海閣,由貿福陪著,一直來到港口。
煙台並無碼頭,輪船無法靠岸,只泊在港灣中;人貨上下,都用小舢板接駁,頗為費事,所以到得大船上,已經起更了。
他鄉遇故,又當大劫之餘,彼此都喜極而涕。敘到別後景況,洪鈞少不得有所安慰——吳大澄是早就到了京裡的,同治元年恩科、本年正科,兩番北闈鄉試,都未取中,至今仍跟洪鈞一樣,是名秀才。
“十一月裡還有機會。”吳大澄很興奮地答說:“今年有個數百年難遇的曠典。北闈下第,而本省補行鄉試的,還可以趕回去應考,不以跨考論。禮部具奏請旨,兩宮太后都答應了。所以我要趕回去。文卿,你呢?也該動身了吧?”
洪鈞暗叫一聲慚愧。他這話如果是在昨天問,還無以為答,此刻有張銀票在身上,便不同了!“是的。”他很有把握地答說:“就在三、五天之內,有船就走。我也不寫信了,拜託二哥,轉告舍間,說我月底月初,可以到家。”
“好!我一到蘇州就去稟告伯母。”
“江南的主考放了沒有?”
“我出京的時候,還沒有放。大概已有‘明發’了,不過,我們不知道。喔,”吳大澄突然想起,“倒是有件大事,你恐怕還不知道。兩江換人了,曾侯移駐皖鄂交界,專責剿捻;李少荃暫署江督。”
“這倒是想不到的事。”洪鈞感嘆著說:“曾九帥告病,開浙江巡撫的缺;如今他老兄連兩江總督的位子亦都保不住。曾家的盛衰變化,何其之速?”
“也不見得就是盛極而衰,朝廷對曾侯還是很看重的。”
接著,吳大澄便細談當今人物,特別是同鄉前輩,潘祖蔭如何,翁同和如何。直到午夜,輪船大鳴汽笛,通知行將啟錠,洪鈞方始辭別下船。
這一夜睡得太遲,到第二天中午才為賈福喚醒,送上一封潘葦如的來信,說是接到“邸抄”,江南考官已經放了;另附一張單子,上寫“正主考太僕寺正卿劉琨,字玉昆,號韞齋,雲南景東廳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翰林;副主考翰林院編修平步青,浙江山陰人,同治元年壬戌進士。”
對於這兩位主考的生平,洪鈞一無所知,亦無心去打聽。他所感到欣慰的是,潘葦如特地送這一封信,足見關切。回鄉應試,不但請假必準,告貸川資,亦可如願。
一轉到這個念頭,同時便想到失落的那封信;胸膜之間立刻就有一股突兀之氣橫亙著,很不舒服。“偏爭口氣!”他不自覺地自語,“不跟他開口。”
話雖如此,禮貌上仍舊要向潘葦如去道謝,順便當面告假。潘葦如當然有一番勉勵期許的話;他精於醫道,送了洪鈞一支人參,說在闈中構思,精神不濟時,咬一口人參,細嚼緩咽,有培元固本、補中益氣之功。最後又親手送了一個封袋,是八兩銀子的“程儀”。
從這天起,洪鈞便不上衙門了,白天摒擋行裝,料理未了雜務;夜來是同朋友,排日設宴餞行,忙得不可開交。不過,望海閣卻是“每日更忙須一到,夜深猶自點燈來”。
行期定在十月初六。前三天,藹如就關照他,臨行前夕,最好能辭謝應酬;如果不能,少喝些酒,到望海閣來喝第二頓。又說,這是她母親的意思,不算餞行,聊當預賀。
因此,初五晚上,新關同人的公宴,洪鈞託辭胃氣痛,酒也不飲,菜也不吃,敷衍到終席,謝過主人,急急忙忙趕到望海閣。上樓一看,眼睛一亮,換了一堂簇新的平金紅緞椅披,紅燭燁燁之中,藹如盛妝以待,紅裙紅襖,一片喜氣。
洪鈞看得呆了。他心目中的藹如,一直是淡妝素服,天然風韻;誰知一改濃妝,更有一股奪人心魄,不可通視的冶豔色態。
“怎的?”藹如倒有些發窘,羞澀地笑道:“倒像不認識我似地。”
“是啊!可真有點不認識了。你像個,像個——”
“什麼?我替你說了吧,像個新娘子是不是?”藹如望一望自己的紅裙說道:“關起門來做皇帝;沒有外人,我也穿一穿紅裙,過一過癮!”
多少年來的習俗,唯有明媒正娶,鼓樂花轎抬進門的新娘子,才許穿紅裙。洪鈞懂她的話,卻不能確定她話中的真意。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裝作不懂,不置可否,就是件很煞風景的事。
這樣想著,便不暇思索地答道。“你急什麼?莫非將來就沒有紅裙穿了?”
藹如笑笑,似乎不曾細想他的話,“是小王媽的主意。說洪三爺這一趟回南,一定高中,是樁喜事。所以,”她指著紅椅披說:“拿過年用的陳設都搬出來了。”
說到這裡,李婆婆上樓,也是穿一件玄緞的新棉襖,害上管一朵紅花,喜氣洋洋地招呼:“沒有好東西吃,不過一杯水酒,表表我們母女倆的意思。”
這話便比剛才藹如說的話,更不可忽視,也更不能輕率作答,洪鈞只略帶慚愧地說:“多謝,多謝!”
“都不要客氣了。”藹如向阿翠吩咐,“你看看去,拿冷碟子跟燙的酒先端來。”
等上了菜,邀請入座;洪鈞居中,李婆婆和藹如在側面並坐相陪。斟酒佈菜,客套一番,李婆婆問起入闈的情形。
“考舉人到底是什麼時候啊?”
“相沿例規,一定是在八月裡,所以叫做‘秋闈’。”洪鈞答說:“一共考三場,每場三天。從八月初九開始,到第三場進場,恰好是八月半,舉子照例有月餅吃。”
“這一次呢?”藹如笑道:“只好吃臘八粥了。”
“不!那時候早已出闈了。十一月初七人闈,再加九天,就是出闈的日子。”
“放榜呢?”李婆婆問。
“放榜才是吃臘八粥的時候。”
“府上今年這一頓臘八粥,一定格外好吃!”藹如舉杯相敬:“恭喜、恭喜。”
“託福、託福。”洪鈞信口答說。
“言重了!”李婆婆也舉杯喝了一口,“不敢當。”
“那,應該說‘大家同喜’。”洪鈞看著藹如又加一句:“是不是?”
“是啊!讓我們也沾點喜氣。”藹如顧而言他地問:“會試呢?恐怕年內動身進京,才趕得上。”
“會試是三月初九入闈。事先有一場舉人複試,例行故事,沒有什麼要緊。只要二月底趕到京裡,也還來得及。”
“這樣說,三爺,你是打算在家過了年再動身?”
“只怕非那樣不可了。”
語氣中,如果須進京會試,在家過年也是迫不得已。然則其故何在?
藹如還在思索,李婆婆卻替洪鈞作了解釋:“三爺高中了,可有一陣子好忙呢!要拜老師、會同年、祭祠堂、立旗杆、請客開賀,只怕忙到過年還忙不了。”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洪鈞的意思是,鄉試的費用,已經有了著落;會試的盤纏,卻尚待張羅,而且為數不少,縱有親友資助,必不能足數,需要另外籌措。那時年近歲退,家家要付賬還債,是否能借貸得到,還成疑問。所以並無在年內成行的把握。
他這番心事,不便明說;藹如卻想到了——因而也成了她的心事了;暗暗盤算,得要找個機會,問一問洪鈞才好。
“三爺,”李婆婆繼續在談洪鈞進京的事,“開了年進京,你是怎麼走法?”
“總是那條路。從蘇州坐船,到清江浦起旱,過山東到直隸。”
“喔,”藹如問道:“要不要過泰安?”
“要經過的。”
聽得這話,藹如推一推她母親的肘彎說:“娘,你不是說,要到泰山去燒香?”
這意思很明白,她奉母到泰山燒香,便可以順路在泰安與洪鈞相會。李婆婆覺得這也未嘗不可,便轉臉問道:“不知道三爺什麼時候到泰安?”
“我算算看!”洪鈞屈指數道:“由蘇州到清江浦,總得半個月,起早到泰安,大概是十天,一共二十五天。如果正月半動身,二月初十以前,一定可以到泰安。”
“到時候再看。”李婆婆這樣答覆女兒:“三爺進京趕考是件大事。能夠半路上見一面,當然最好。不過起旱辛苦,路又不好走,超前落後難免。如果說一定要在哪一天趕到泰安,倒變成三爺的一個累;或許耽誤了正經,更加不妥。”
這是老年人的想法,總以求穩當為主。洪鈞甚以為是,但感覺上還是希望能在北上的旅途中,與藹如有相晤的機會,就費點事也不要緊。不過,口中卻不能不同意李婆婆的見解。
“老人家的話不錯。”他向藹如說,“好在時候還早,一等發了榜,我會寫信給你。”
“這倒是句要緊話!”李婆婆連連點頭,“三爺高中了,千萬給我們一個喜信。”
“當然,當然。”
談到這裡似乎沒有話了。李婆婆心想,事情已到了這個地步,不如索性放開了手,聽其自然。因而又交代了幾句門面話,託辭腰痠坐著累,離席而去。
這在藹如與洪鈞,都是求之不得。可是四目相對,反都默默無言。最後是藹如想到了一件一直掛在心上的事,正好趁早相問。
“進京會試,比到江寧鄉試又不同了!來回幾千裡,起碼也得四、五個月的功夫,這筆盤纏不輕,你可怎麼打算呢?”
果然有此一問,洪鈞先就感到一種休慼相關的溫暖;同時也更覺得絕不應該再讓她為自己操心。因此,一開口就這樣說:“這你放心好了,你總看過儒林外史,范進中了舉人,有多少人來巴結?我們蘇州的文風盛,中舉雖不算一件大事,但會試的川資總有人幫忙,就差一點,借也容易。”
“你這一說,我倒真是放心了。”藹如又問:“伺候的人呢?如果沒有得力的人,我看,還是把阿培帶去吧?”
“提起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不過,既然已經耽擱下來了,就索性等一等。為什麼呢?第一,阿培到底年紀還小,也沒有涉歷過江湖,帶著他奔走南北,只怕他吃不了那份辛苦;第二,跟了我總望他有個出息。如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前程如何,又何能提拔得了他?倘或我此番僥倖,能夠聯捷,到那時候不管是當翰林,當部員,或者蹩腳的,放出去當知縣,局面一定,再把阿培帶去,就絲毫不覺得勉強了!藹如,你說我這樣打算對不對?”
“當然對!反正也不過多等半年。”藹如半真半假地笑道:“三爺,你可真得放點本事出來!不但我娘在等你的喜信,連小王媽也在盼望,好沾你的光。”
“言重,言重!”洪鈞頗感惶恐,“你們可千萬不能期望太高!不然,我一落了空,你們會受不了。”
看他那副神情,藹如深悔失言,不該加重他心理的負擔。但悔亦無用,只好先作達觀之言,去沖淡她原先的話:“科名有遲早,一切都看運氣,何況你也只有二十七歲。”
在洪鈞看,二十七歲實在不能算年輕了。仕途中要靠資格,而資格是“熬”出來的。就算這一次科名得意,明年殿試,朝考過後,點為庶吉士,三年散館,已經三十一歲。如果“留館”,照例授職編修。到三十三歲那年,方逢鄉試,運氣好能放一個廣東或者四川的主考,可以有幾千銀子的收入。還還那幾年的債,也就差不多了。若論量珠以聘,金屋以藏,除非外放一個肥缺——編修外放當知府,要“京察”或者“大考”一等,才能如願。而到任以後,宦囊也不能馬上就充盈。看起來總要四十歲才能入於佳境。
那時候的藹如呢?這樣自間,頓有悵然若失之感。藹如看他的神色,依舊是得失縈懷,便故意問道:“窮通富貴,盡人事而後聽天命。你說是不?”
似問實勸,洪鈞當然懂她的意思,無奈名利二字,不是輕易看得開的;何況眼中人恩深情重,報答何由?這一想便更覺熱中了!
“藹如,你今年多大?”
她不明白他何以會冒出這一句話來,遲疑地答說:“我是癸卯年生的。”
洪鈞推算了一下,應該是二十二歲,“你比我小五歲。”他說。
“是啊!小五歲。”她問:“好端端的,算起歲數來,是為什麼?”
“不為什麼,隨便問問。”
藹如是很爽朗豁達的性情,既然他不肯說,便也不問。看看洪鈞的酒也夠了,便喚小王媽盛粥,而盛來的卻是乾飯。
“三爺是吃了一頓來的,這時候怎麼還吃得下乾飯?”
“我是特為盛的乾飯。出遠門吃粥,路上遇著雨天多。”小王媽笑嘻嘻地答道:“三爺吃不下,少吃一點,壓壓酒。”
“偏你有這麼多花樣!”藹如也笑了,“替三爺備的路菜呢?”
“都預備好了,裝在磁罐子裡,隔水燉過,十天八天不會壞。”
“費你的心。”洪鈞說道:“你兒子的事,我跟你小姐談過,回頭讓小姐告訴你!”
“是。全靠三爺栽培。”
這一來,小王媽越發巴結。四大罐路菜以外,又添上好些現成的點心,用個小網籮裝妥當了,關照阿培跟著洪鈞,送到寓所。
因為如此,洪鈞不便再坐;而且時間不早,也無法久坐。只是臨別之際,不能說兩句體己的話,於心不甘,因而找個藉口:“我上次有本詩稿,記得放在你畫室裡。請你替我找一找。”說著,便首先往裡屋走去。
等藹如一進畫室,洪鈞已蓄勢以待,一關門捉賊一般,攔腰一把抱住了她。
這在藹如卻非頭一次的遭遇。以前也有些魯莽的客人,趁她不防,這樣餓虎撲羊似地糾纏,她除了受驚以外,只覺得厭惡。這時的感覺卻只是一個羞字。他抱得這樣緊,整個胸脯似乎毫無縫隙地跟他貼在一起,若無衣衫相隔,成何光景?
念頭一轉到此,臉上頓覺夾耳根發燒,心跳得自己都聽得見了。她很吃力地嚥了一口唾沫,方能說得出話來。
“我原在奇怪,你哪裡有什麼詩稿在這裡?”
“原是騙你上當。”洪鈞湊在耳際問道:“什麼時候了卻我一段相思債?”
“誰欠你什麼債?”藹如的語聲輕而促,“地老天荒你等著吧!”
“可有些等不得了!”
說著,洪鈞將雙手一鬆,而左手跟著便從她衣襟下面伸了進去,逆探入懷。藹如穿的是一件湖皺絲棉襖,內襯洋布褂子,兩件衣服都是又寬又大,所以洪鈞一下子就摸到了她的脅下,只覺得她的肌膚膩不留手,自然而然地滑到了胸前。
胸前繫著綢子肚兜,他那隻手還待探向肚兜下面時,藹如可真急了,“你不能這樣子欺侮人!”她隔著衣服,使勁按住他的手,“讓小王媽看到了,什麼樣子?”
洪鈞見她發怒,不敢造次,趕緊賠笑說道:“不敢了!不敢了!”手退了回來,“安安靜靜談一會,總可以吧?”
“那自然可以。不過,時候也不早了,你明天要上船。”
“唉!別提‘上船’二字,一提起我就怕。”
“為什麼?你又不是沒有坐過海船。”
“不是說怕海上波濤,怕的是別後光陰,不知如何打發?想來必是如此:‘悽側、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這周美成的半閾“蘭陵工”,洪鈞念得抑揚頓挫,低徊不盡,藹如不由得流下淚來。幸好燈光幽暗,可以遮飾得過去,便悄悄轉身,用手背一抹,拭去了眼淚。然後,伸手到胸前,摘下一樣飾物,方又回過身來。
“這個,你留著玩!”
洪鈞接到手裡,湊到燈下去看,硃紅絲繩,拴著一隻小小的玉兔。雪白的羊脂玉,雕鏤極精;最妙的是,用兩粒紅寶石,嵌成一雙兔眼,更見生動。
“寶貝!”洪鈞雙手合住玉兔,心滿意足地說:“伴我回鄉,伴我入闈。就像你時刻在我身邊一樣!”
“還伴你‘蟾宮折桂’!”藹如自覺無意間的行為,居然形成一個好兆頭,也很高興,“恭喜,恭喜!這一科一定高中。”
“我也覺得應該中了。唯卿之力不及此!”洪鈞長揖到地。
這樣精緻的飾物,的確帶給洪鈞許多希望和安慰。一方面是“私情表記”;一方面又是青雲得路的先兆——想到藹如能夠由玉兔搗藥的典故,想到比喻為秋闈得意的“蟾宮折桂”之說,這分靈慧,實在可愛。
錦心繡口,玉貌綺年,如此佳人,可望而不可即,實在於心不甘!海行途中,憑欄遠眺,兩處風情,萬重煙水,洪鈞畢竟領略到斷腸相思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