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安莊,迷入魏仙源

老子傳--過安莊,迷入魏仙源

過安莊,迷入魏仙源

公元前四七八年,伯陽先生遭劫難,出隱山,暫住渦北朋友家裡。

在此期間,想起著作被毀,又曾出現幾陣難受,舊病差點兒沒有復發。後來是他運用他那非同一般人的哲學家的頭腦細想一回,才算徹底想開了。

因大書成灰,使他痛下決心:要到那些能夠左右時局的大國去,大力傳播道家學說。他心裡說:“可恨的楚賊,你燒了我的著作,並沒割走我的舌頭。我還有一張嘴,我還得幾年不死,我還可以說,我還可以講,我還可以講到老死!我一定要叫這天道學說在普天底下傳下去!”

一天,他和朋友閒話之時,二人對當時的形勢進行了簡要的總結:

一、自陳國國君、苦縣縣正被楚軍殺死之後,陳國版圖已經歸楚,陳人已經成了楚國的亡國奴;

二、楚人打算將陳之舊官員全部撤掉,換上楚人。對撤去的官員要另眼看待。有的還要接受監視。和舊官員有過什麼關係者,不管是誰,日後皆不能予以器重;

三、此時吳國很是瘋狂,不僅忙於向齊爭霸,而且忙於向晉爭霸,向越爭霸。中原地區一些國家形勢很緊張,晉齊之間,齊魯之間,吳晉之間,吳越之間,吳楚之間,明爭暗鬥,互相角逐。大的戰鬥此伏彼起,小的戰鬥接連不斷;

四、函谷關以西的地面上,秦國的國君秦悼公正在集中精力修理國政,安定地界,發展生產,那裡局面比較安定。

伯陽先生打算離開家鄉,到外地講學。到哪裡去呢?針對當時局勢,根據本人情況,對自己今後的去向進行了認真的考慮。經過一天一夜深入細緻的思考之後,他給自己確定了最後的方案:騎青牛離鄉西行,過函谷居高臨下,遍撒天道善種,首要任務是直抵咸陽見秦悼公。

促使李伯陽先生下最後決心離鄉西行到秦國講學,因素較多,歸納起來,大約有七:

(一)楚已滅陳,陳人已成楚的亡國之奴。亡國奴不好當,亡國的滋味很不好受。要離開故土到外地去,不能去東部,因為東部一些國家餘亂未息,去了也沒安身之處。此時西部較為安定,要去只有到西部去,只有去秦。

(二)他家兩處房屋皆被燒燬,連個窩都沒有了,書也被毀了,在這裡再也無法蹲下去了,即使硬是蹲下去,也再沒有一絲一毫的人生樂趣了。不能蹲,只有走。樹挪死,人挪活,換換環境,可以有敝向新。外出講學,給自己規定新的任務,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向新的任務轉移。精神上的生命不停止,老樹新花,可以給將要毀掉的生命帶來新的生機。給自己規定新任務不能脫離他的人生之目的,當然這任務只能是講學,而不能是什麼別的。講學之地,秦國較為合適,他要外出,當然只能是離鄉去秦。

(三)對楚懷有憎恨的情緒。楚兵使他多年心血付之一炬,而且由此引起梅嬴失蹤,確實使他痛恨。至於說他這個崇尚天道的哲學家對人塵之上的不平之事已經無恨(有一則神話傳說,說他被封到第三十三層的離恨天),那是不盡然的。說他極為大度,幾乎大度到對一切都不計較,那是真的,說他對人間的不平之事都已完全無恨,那是不合實際的。他看到楚國懼怕吳越,楚往東部發展的慾望已經沒有,滅陳之後,它的慾望是往西北推進。如若楚國佔據了函谷關以西的地方,將來有再次稱霸諸侯之可能。秦從西方發展起來,是楚往西推進的最大障礙。東南有吳越,西北有富秦,楚國腹背受敵,可成夾滅之勢。他希望他的去秦講學能給秦國帶來越立越穩之福音。

(四)將希望寄託於秦。他看到,秦處函谷以西寶地,土地肥沃,資源富庶,西無後顧之憂,東有險關可憑,進可攻,退可守,人心在安定,生產在發展,將來有得天下之勢。他的大書雖毀,可以將書中學說在此廣為流傳。在秦流傳,如若秦得天下,等於在天下流傳。得天下者,欲要天下長久,莫過於以德治天下。在秦講學,使道德在秦紮根,將來是秦人之福,也是天下人之福。

(五)他想到:函谷以東之國在一個長時間內將無安定之日,而且這些國家只顧忙於考慮如何贏得戰爭的勝利,對他的天道、人德之說,根本聽不進去;函谷以西,相對平和,天、地、人,諸方面因素都利於他講學傳道。

(六)他喜愛自然,喜愛自然之美好靈魂——自然界中的幽美風景。心想,人是來自自然,也必要歸復自然。“既然大自然是要我帶著美好的心境到人世上來,我走時也要到美好的自然之中去。秦有奇山秀水,幽谷密林。在秦若能將我學說順利傳播下去,將來我當落葉歸根,返回故土;若要不能隨我心願,我就找一處最美的自然境界,隱居起來,成為一個真正的隱君子,進篤靜,入極虛,化到大自然的魂魄之中去。”

(七)不知為什麼,他總似乎在幻覺著梅嬴是去正西了。他似乎覺得,他往西部行走,往秦國方向行走,路上可以有一線希望碰上梅嬴。他想梅嬴,很想能在這西邊一個什麼地方看到梅嬴。越是想看到梅嬴,越是急著要到秦國去。

近些天來,伯陽先生總在默默地做著去秦講學的準備。他跑到徐慎鮮家,說,他要到這西邊很遠的地方去講學,去一段時間還回來,想收徐甲為牽牛的書童不知徐慎鮮這個當爺的以及徐甲父母和徐甲本人是否願意。徐慎鮮說:“小甲的父母已因暴病身亡,如今小甲是跟著我生活,七年前我說過叫他給你當書童,如今你正式提出,我很高興。到外邊去見識見識,跟著你去長長本領,這比啥都好。只要小甲願意去就齊了。”一問徐甲,徐甲很高興。這個年已一十六歲的孩子,一心要跟他李爺到外邊去。他主動把伯陽先生的青牛牽來,又是刷毛,又是整鞍韉,恨不得立即就走。

伯陽先生安排他的朋友,說,他要到西邊秦國等地前去講學,請他以後告知回來探家的兒子,就說他到外地去,以後還回來;萬一有特殊情況他回不來的話,要叫他別忘了按時到祖母(包括祖父)墳上去祭念。

伯陽先生默默地到母親墳上去告別的時候,路上碰到庚桑楚。“老師,聽說您要外出是真的嗎?”“是的。”“我去送您。”“不,不讓你送。”“不中,我一定要送!我不放心。我至少要護送您出了陳國國境。”

一切準備停當,伯陽先生就要正式向家鄉告別了。故土難離,是人之常情,挨臨走的時候,他站在曲仁裡的故宅上,面對被火燒過的“屋子”看了好大一會兒,眼裡還流出兩行惜別的淚水呢。

公元前四七八年夏日的一天,綠野莽莽,萬里明陽,老聃先生(外地人稱他老聃、老子,因而這裡筆者也再改稱呼)騎青牛,穿一身最不顯眼的,原來是黑藍色的,現在褪色褪得十分破舊的衣裙,有十六歲的徐甲牽牛,有三十多歲的弟子庚桑楚揹著包袱在一邊護送陪同,開始了西行。

陽光明亮,綠野莽莽,一頭善知人性的肥壯青牛亮起眼睛,十分精神地馱著一位大哲往西走著,向著略略西北的方向走著。

此時老聃先生已經九十三歲,胖大而秀氣的臉盤飽滿豐彩,兩個顴骨之下各有幾條明顯的皺印,除這皺印以及眼泡上的幾條微皺之外,其餘地方無不光潤富豐。他的牙齒已經不存,由於這原因,使得上嘴唇那裡有點略往裡吸,也是由於這原因,以致使他的圓圓的疙瘩鼻子的鼻頭牽得有點下勾。他的目光和善而精明,以致和善得使人看不出那裡的精明。他那秀美的雪白鬍須比十年前又加長了四寸,此時鬍梢兒已經超過心口。修長的白眉彎彎地拖向鬢角,大致看去,彷彿兩彎一頭帶尖的白色月牙。他的頭髮此時已經出現大的扒頂,從頭頂往後披散下去的白髮足有半尺多長。頭頂上那撮又細又絨的短髮,迎風彈動。飄灑自如,活脫脫的宛如潔白雀冠。此時他的新衣裳是在桑楚挎著的包袱裡,他身上穿的破衣是他特意才換上去的。

牛前的庚桑楚,藍衣藍裙,頭頂藍白扎帕,步子邁得既穩又健。頭裡牽牛開路的小徐甲更有他的一番風彩,他是一個既象青年又象少年的半大孩兒,長圓型的臉盤兒嫩白紅潤。秀眉黑眼,高高的鼻樑,紅紅的嘴口,略翹的嘴角。黑頭髮下用藍色綢帶兒拴起,頭頂上鼓起一個低低的髮髻,髮髻之上還另外地高出兩個短短的牛角。前額上散下一點兒劉海,後腦勺上散下一縷短髮。寬鬆的藍布長衫,用黑布鑲著領邊。藍衫底下露出半尺紅紅的褲腿。腳上穿一雙麻繩編擰的齊頭便鞋。右肩上扛著老聃先生的龍頭柺棍。柺棍上用粉紅絲綢帶兒繫著個金黃色的亞腰葫蘆。

日頭轉向正南方向,他們繼續往西走著,往略略西北的方向走著;日頭已經平西,他們仍然繼續往西走著,往略略西北的方向走著。

老聃先生把那段隱去的歷史永遠地拋在腦後,離它越遠,越能減少他心頭的痛苦。

傍晚,西天邊扯起一縷菊紅色的落霞。此時他們已經走了六十六里。飢要餐,渴要飲,曉要行,夜要住。不等太陽落下,就應該找好投宿之處。

這裡村莊很稀,再往前走,恐怕走到天黑也不一定再能碰上村子。於是就決定在這裡找個村莊住下。

這裡有一片方圓二里之大的碧茵茵的平地。平地周遭是一圈低低矮矮的小白土嶺,嶺上,盡是茂盛的綠柳。圈內的平地上有個村莊,名叫安莊。這安莊柳暗花明,樹木蔥蘢茂密。村前有個南盈北缺的月牙形的大坑塘。坑一圈是白楊綠柳和碧玉般的蘆葦。坑水清亮幽深,肥大的藕葉綠得幾乎能夠滴下水來。有幾個藕葉上都蹲著帶有黑花的綠蛤蟆。那粉紅的和雪白的荷花幽靜地開著。上面還落著幾隻淡紫色和粉藍色的蜻蜓。水皮上銀魚跳躍。有幾處地方還在輕迅悠然地划動著黑色的水拖車(水上小蟲)呢。

老聃先生一行三人走進土嶺圈裡,來到月牙大坑北邊的村莊之內。因入稀境,耳目一新,致使老聃先生倏然感到輕鬆愉快起來。

庚桑楚到一家人家前去聯絡,請求他們給找個地方住下。

這家主人名叫安沱,是個圓臉、笑眼、鬚髮已經開始花白的、年近七十的老人。這安沱樂善好幫,聽說有師徒三人前來求助,一臉悅色,毫不遲疑地對庚桑楚說:“我家東院是個柴禾院,那裡有兩間東屋是個閒房,裡頭有一張桌子、兩張床,你們就住那吧。”

“行啊老伯,那太好了。”庚桑楚感激地說。

“叫他們來吧,走,我給你們開門。”老人說著,就和庚桑楚一起走出門去。

當庚桑楚招呼老聃先生和徐甲牽青牛來到安沱家東院大門口的時候,安沱已經將那門開開。雙方互相打過招呼之後,安沱領老聃師徒三人走進東屋。這裡確實只有一張木桌,兩張木床。

老聃先生他們把牛拴在柴禾垛旁的一棵樹上,將行李在屋裡床上放好,開始坐下來休息。

那名喚安沱的老者不願離去似地站在門口,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老聃。大概是由於不好意思,看了幾眼之後只好走了。但是,當他將要走出院子的時候,又直截了當地拐回來,走到老聃面前說:“這位老人,我看著咋象有點面熟呢。”

“我,我,我叫……我是從苦縣來。”老聃先生不想說出自己的姓名,一時不知說啥才好,就說個“我是從苦縣來。”

“您是不是曲仁裡的老聃先生?”安沱張大著一雙笑眼看著他。

“是啊,是啊!你,你咋知道……”老聃先生驚喜地往安沱走近一步,親近而恭敬地笑看著他的圓臉,“看著面熟,面熟,我,我一時叫不出……”

“我叫安沱,燕縣正(指燕普)時期我在那裡當過賬房(錢糧師爺),您不認識我,我見過您。”

“噢,噢,是哩,是哩。”

“先生是燕縣正的朋友,德高望重,是我心目中最敬慕的人。”安沱說,“您年歲比我大得多,在我面前是我可敬的長輩。先生這樣的老長輩,我想請都請不到,今日在我家裡能和您不期而遇,俺實在深感榮幸。先生光臨敝宅,來,請您轉上,受安沱一拜。”說著欲行見面之禮。

“不可,不可,這可不可。”老聃先生慌忙彎腰,伸雙手將他的雙手托架起來,“咱們同是燕縣正的朋友,不可,這樣不可。來,快坐下,坐下說話,坐下說話。”

老聃先生的突然到來,使安沱異常高興。他急忙點上油燈。又是慌著餵牛,又是慌著整理床鋪。老聃先生安排他,先不要向外人說出他的姓名和身份。安沱點頭,表示理解。安沱讓兒子搬來桌椅,用陶壺陶碗衝上茶水,並讓他們快做飯吃。老聃先生不讓他們準備晚餐,說他們三人已經吃過。安沱不信,說吃過了也得做。

飯菜端上來了,雖說不算豐盛。但在較窮苦的安莊來說已算是上等好飯。

盛情難卻,老聃他們見無法推辭,就開始就座用餐。飯間,雙方互相談問了各自的一些往事。老聃先生向安沱說明,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他已創立了一種天道學說,說明他要以不露身份的方式去秦講學的打算,並大概闡述了天道學說的內容。然後開始稱讚這安莊的幽美和安靜。他說,“怪不得這村子起名叫安莊,安寧啊,住在這裡安寧啊!”

他不稱讚則已,這一稱讚,卻使安沱不好意思地苦笑起來了,“先生,您不知道,太不安寧了,住在這裡太不安寧了。”於是乎,他就開始把村上的情況向老聃先生如實地做了介紹。

這村莊美其名曰“安莊”,事實上一點也不安寧。由於佔有慾所致,幾十戶人家,不是這家跟那家打,就是那家跟這家罵。誰也不跟誰論輩,誰也不跟誰說話。誰的捶頭硬實誰是爺字輩,誰的捶頭軟誰是孫字輩。全村十天裡頭平均要打三架到五架。你追我,我攆你,一個莊弄得亂哄哄的。村上有個叫安榔頭的,學名安寧一,他的捶頭最硬實,打架最過種,動不動就用碗砸,用磚頭楞,用香爐子投,用抓鉤照著人頭劈,是全村考第一的打架專家。近來陳國已亡,地已歸楚,村上的比長和舊時做過官的成了不光彩的人,村上更沒有了攬草腰兒。安榔頭單等楚人換掉舊官時他好擔任里正,所以氣勢更盛。他是個紅臉人,每逢打架爭吵,臉紅得更很,恨不能從那裡浸出血來,鬢邊的血管往外一暴一暴的,叫人一看就先自三分生畏。大概是由於他血氣太盛才致使他如此。老聃先生聽他說到這裡,不禁深深為之感嘆:“唉!人哪,太缺天道人德了。安莊呀,太不名符其實了。這一個個自然形成的村落,是周朝天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一個個村落的不安,是天下不安的基因哪。”

安沱請求老聃先生於晚飯之後在村上傳一傳他的學說。老聃先生因沒打算在近地傳道而不想答應他的請求。“講講吧,先生,講講吧,俺這裡太需要您的學說了,需要得真如久旱望雨呀。”安沱向他懇求說。“講講吧老師。”庚桑楚恐怕先生到遠處講學他不一定能聽得上,也來幫助勸說,“開門大吉,為了以後能使您學說傳播得順,您就在這先做一次試習吧。”“講講吧,您的傳道,就從俺莊開頭吧。”

“好,那就試試。”禁不住幾個人的勸說,老聃先生答應了。“不過,”他又加上一句,“這講學,不宜聽眾很少,能不能想個法兒多叫來人,能不能也叫土嶺圈外村上的人們也來呢?”

“是的,是的,讓我們計較一下。”安沱說。接下去,四個人一起尋起法子來。

月亮升起來了,又大又圓,又潔又白,靜靜地,將柔美的銀輝灑在地上,灑在安沱家門前那棵枝葉濃茂的大柳樹上,將那枝影和葉影印得十分清晰,活生生地象是一幅加點彩味的水墨丹青畫。這活脫脫的如畫一般的夜色呀,使安莊甜甜地沉在神秘中。

在大柳樹和月牙大坑之間,有一個不怎麼大的小廣場。安沱的兒子將一個三尺多高的粗木柱在場中心已經掘好的土窯之中立直埋好;將一盞燭炬(火炬)放在木柱頂端之上;將一個矮矮的小木幾在木柱後面放好;將一個蒲團放在木几上,並將一捆黃絹包著的竹簡放在幾頭。徐甲牽著那頭青牛,和桑楚、安沱一起走到這裡來。徐甲一聲不響地和青牛並排兒站在地上。事情剛一開始準備,就引得不少的小孩來看稀奇。

安沱的孫子掂來一面銅鑼遞給庚桑楚。桑楚舉錘擊鑼,咣——!咣——!咣——!咣——!震人心絃的悅耳聲音在夜空之中徹天徹地地響了起來。桑楚一邊敲鑼,安沱一邊配合聲音大聲喊叫:“都來看哪!表演牛術啦!都來看哪!表演牛術啦!”

霎時間,全村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全都來光了。連土嶺圈外一些村莊上的人們也來了。

“坐下,坐下,眾位都坐下!”安沱大聲組織會場說。

人們很聽話地以火炬為心,圍坐成一個半圓形。燈月交映,將這裡照得如同白晝。眾人坐著,一個個都不怎麼發話。安莊的人因互相之間答腔的很少而更是一聲不響。他們大部分坐在地上,一部分人坐在自己帶來的蒲團子上。安榔頭在人圈一邊的最裡層接近木柱子的地方,他是坐在自己帶來的木頭墩子上。這是一個四十上下,中等個頭的紅臉人。他吃得很胖,脖兒梗兒幾乎和頭一般粗,紅紅的大臉油光明亮。脖子上暴出的大筋曲曲連連地通到兩耳門上。

安沱往前上了一步,站在半圓的人圈中間,對著所有來場的觀眾抱拳往圓圈拱一拱手說:“諸位觀眾,也是諸位聽眾,您們都來到了,請讓我先說幾句話。今晚將諸位請來,不為別事。有一位老氏先生,有人也稱他為老先生(老子)。這位老氏先生是從周天子那裡來。天子派他替天傳道來啦。”

“替天傳道?”

“啥是替天傳道呢?”

“傳道,咦!稀罕。”

人們感到十分新奇,七嘴八舌地說著。那時對於講學,人們很少見過,因而引以為雅。對於替天傳道,人們根本就沒見過,倍感新鮮,倍感稀奇。所以一個個都很高興。

“在老氏先生沒傳道之前,我先替他問幾句話。”安沱說,“他的一個朋友的女兒,名叫梅嬴,是個啞巴,在楚陳之戰中失蹤,誰若發現線索,請告訴一聲,一定重重致謝。”接著,他把梅嬴的模樣作了描述。

“老氏先生帶來的有一頭青牛,一個牛童。”見沒人言聲,安沱又說,“這牛童會表演牛術,每到傳道之前和傳道之後,他都要表演一下牛術呢。在老氏先生沒來以前,先讓牛童表演一下倒騎青牛。好啦,來吧,倒騎青牛,現在開始。”

徐甲一手掂鞭,扒著牛背,跳上青牛,面朝後在牛墊鞍上坐好,由桑楚牽牛韁繩,繞著圈裡圓圈走動。啪!啪!啦!啪!徐甲在牛背上將鞭子甩得又脆又響。轉了幾圈之後,徐甲將鞭子撂下,讓安沱的孫子炸鞭,自己面朝後站在牛鞍韉上。庚桑楚一手抓住牛鼻子,用身子靠著牛頭,伸出右手似乎是往徐甲那裡護著,他生怕徐甲是生手,一不小心會從牛背之上栽下。徐甲站得很穩,並將兩手拍了一下,接著伸開雙臂。安沱之孫將鞭子甩得震天價響。青牛越走越快,轉了三圈之後,猛地停下。小徐甲雙手一合,向觀眾拱拜一下,並且點了點頭。然後從牛身上跳下,從桑楚手裡接過韁繩,將青牛牽至木幾後面,讓它臥下,自己一聲不響蹲在牛的身邊。

觀眾心裡開始興奮。

安沱向眾人宣佈:“牛術暫時停止,下邊請老氏為生給我們傳道。”此時老聃先生已從安沱家向這走來。他手裡拿著柺杖,半掂半拄的樣子。安沱和桑楚走上前去,半是護衛半是攙扶般地和他一塊走到火炬柱後的書幾那裡,讓他坐在書幾之上的蒲團上。聽眾們一下子把興趣轉向老聃先生。他們見一白鬚白眉白頭髮大仙一般的老人到來,感到異常稀罕,有的伸長脖子夠著頭看,有的則乾脆抽身站起。

安沱讓人們重新站好,讓老氏先生開始替天傳道。老聃先生彈嗽一聲,開始說話:“承蒙諸位擁戴,熱心前來聽我論道,敝人不勝感謝之至。我的情況和來意方才安弟已向諸位作了介紹,這裡不再多說,目下這就歸正題。這次傳道,我的題目是啥哩?我的題目是兩個字,那就是:‘安莊’。”

“安莊?咦!這題目好。”

“這老先生,替天傳道,說到我們頭上來了。”

聽他題目,人們感到親切,所以有人小聲在後面說起話來。

安榔頭背過頭去,瞪著眼往後看看,那意思是,“啥稀罕哩,嚷嚷個啥!”轉過臉來輕蔑地看著老聃,心裡說:“以安莊為題,我一看就知道,這老傢伙是來胡謅。”

“安莊,這村莊的名字起得好。”老聃開始進入正題,“我剛一來到這裡,就有一種奇異清新的美好感覺,迎面向我撲來。你們這個村莊,風景幽美,環境寧靜,紅花襯著綠葉,藍天映著綠葦,白楊配著碧柳,銀魚和著清水,一切和合得是那樣的恰當。你看那碧綠的藕葉,黃綠的青蛙,粉紅的荷花,粉藍的蜻蜓,顏色配襯得有多和諧,有多自然!和諧的東西才自然,自然的東西才和諧。和諧和自然是天生的美,是真正的美。它和一切生硬,一切勉強都是格格不入的。破壞了自然,破壞了和諧,就是破壞了天然的美。因而一切生硬的爭奪打鬥,胡作妄為,破壞和諧和自然的行為都是不美的。自然、和諧之美是天道所給。人也應效法天道,團結,睦鄰,安然,和諧,寧靜,自然。做到這些,相親相愛,安然和樂就是福氣。”接著,他向聽眾清楚明白地講了他要替天傳播的天道人德的基本內容。眾人聽了感到新鮮,感到合乎情理。安榔頭聽了,感到很不順耳,心中很是反胃,“哼,這老傢伙,我說他要替天傳些啥好東西哩,原來是這些屌貨。”

“安莊的環境是寧靜的,風景是和諧、自然而美好的,可就是發生在這裡的一些行為和你們這村莊的名子太不相稱了。忠言不好聽,好聽不忠言,為了你們這裡的人能夠也象村子環境一樣美好,享到天增之福,請讓我說幾句難聽的話吧。聽說你們這裡不自然,不和諧,與天道相距較遠,總因己欲,爭奪打罵,不得安定。請不要這樣,請記著我送給的話:不要為己欲再去多事自找煩惱吧,鄰居之間不要再去爭強鬥勝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生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我這雅語意思是,塞住嗜慾的孔竅,閉起嗜慾的門徑,終生都沒有勞擾的事;打開嗜慾的孔竅,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察見細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智慧的光,反照內在的‘明’,不給自己帶來災殃,這叫做永遠不絕的‘常道’。強梁者不得其死。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學天道才能長久。天道所以能長久,是因為他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不為自己,反而能成就自己。光棍不是自封的,有道德才是光棍。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且不可再去打罵,可不要再去用香爐子砸人、用抓鉤劈人啦。”說到動情處,沒想到一下子把例子舉到安榔頭上去了。

眾人聽了,覺得有理。可是安榔頭卻是非常的惱火,他兩眼越瞪越大,滿臉通紅,脖兒梗越憋越粗,忽地一下站起來,一步超到老聃面前:“姓老的傢伙!你咋知道有人用香爐子砸人?是聽誰說的?是不是到這故意找事?!”

老聃先生見此情形,心裡一驚,接著一想,鎮靜下來,扶著柺杖從座上站起,“不要誤會,這位老弟,不要誤會。”

“我誤會個熊!你分明是在找事!不能呆這,你給我走!不能在這講,你不能在這講!你得給我走!”安榔頭暴突著脖子上的大筋,大聲說著,伸手想抓老聃先生。

“你幹啥?”

“你想幹啥?”

“你安榔頭想幹啥?”

安沱家的兒孫一下子上來幾個,擋住了安榔頭。安沱的一個孫子,伸把抓住安榔頭的胳膊就往外推,“他孃的,安榔頭你想幹啥?”

“你孃的!他媽的!你孃的!”安榔頭更惱火了,“你孃的我想幹啥!我想叫這老傢伙滾開!你孃的我想叫他給我滾開!”說著一下子把安沱的孫子甩倒在地,闖上去,把安沱的兒子拱個趔趄,一步超上去,伸把抓住老聃先生的衣袖:“你不能講!你不能擱這講!”

老聃先生輕蔑地笑了:“不叫講,我不講。我們適可而止。正好,我也已經講完了。”說著把袖子從榔頭手裡拽掉,見安沱的兒子要上去揪打榔頭,就大聲制止說:“大孫子,不得動手!要聽話,要聽我的話,我的話已經講完,現在收場,聽我的話,現在收場!走,你們跟我一塊收場。”說完義憤地扭身,帶頭離開。徐甲牽起青牛;庚桑楚收拾用具,緊隨老聃先生相繼離開。安沱及其子孫見此情形,也很聽話,就很快收拾燈炬、用具,迅速地離此而去了。

安榔頭被閃得十分難堪,心裡更加惱火。“不能算畢!他孃的不能算畢!”

“不能算畢你咋著誰!”

“真壞!他媽的這人真壞!”

“人家講得真好,他硬踢攤子!”

“這老氏先生講得真好,他孃的生叫這孩子鬧毀!”

“真壞,他孃的這安榔頭真壞!”

眾人的憤怒被安榔頭激起來了。

“你孃的!你孃的!他媽的,你孃的!你孃的哪個小舅子吃熱!你孃的誰吃熱我跟誰喝上!”安榔頭破口大罵起來,一肚子怒火終於找著正式發洩之地了,“你孃的!來吧!小舅子們要想吃熱都來吧!”

“你個小舅子!”

“你安榔頭個小舅子!”

“你安榔頭是個小舅子!”

“除了你安榔頭是小舅子,誰都不是小舅子!”

安榔頭的對立面,一下子出來四個人!

“你個小舅子!你個小舅子!就是你個小舅子!你們都是小舅子!”安榔頭一蹦多高,撕裂嗓子和他們大聲對罵起來。他的眼珠子往外暴突著,脖兒梗憋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粗,如果是在白天,你會看得清楚,他的臉紅得幾乎冒出血來,那從脖兒梗通往耳門的血管子幾乎都憋紅了。他噴著唾沫星子,把手指頭點到一個名叫石頭的鼻尖上。旁邊的一個名叫二孩的青年,見他氣勢太盛,一把把他推個趔趄。“咦!我入你娘!”安榔頭掂起木墩照著二孩就砸!二孩一閃,木墩從石頭耳門上擦了過去。安榔頭並不知道,木墩將他的耳門上擦了塊皮。石頭一下子竄上去,伸把把安榔頭推坐在地。入你奶奶!我拼了你!”安榔頭站起來,彎腰到地上去摸磚頭。那塊磚頭被一個人一腳踢開。見抓不到什麼,安榔頭就血紅著臉,皺眉咬牙,箭一般地向石頭衝去!“呼通!”一聲將他砸坐在地,一下子壓到他身上。當他準備去掐石頭的脖子的時候,胳膊一麻,半拉膀子不會動了。當石頭從他身子底下拱起來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嗚啦嗚啦的說不成話了。

安榔頭家的人把他攙回去,讓他躺在床上。此時他的嘴越嗚啦越不清了。半拉身子也木了。人們不知道他得的是啥病。有的說是“中風不語”,有的說是天神發怒,對他懲罰。那時醫學不發達,他們不知道那是因為他血壓太高,血氣太盛,過於暴怒,血充得太厲害,加上栽力,以致使腦微血管斷裂,才出現的。

老聃先生聽說安榔頭半死在床,問安沱,是不是到他家看看。安沱說:“不能去看,這是他自己對自己的懲罰。如若去看,反會引出無休止的糾纏。”老聃先生又問:“發生這情況,是不是需要我們師徒三人提前離開這裡。”“不需要。”安沱說,“夜裡有我的兒孫保護你們,你們可以安然入睡,沒事兒。”

半夜裡,老聃先生躺在床上,從講學傳道,忽又想到大書被毀,心裡又是一陣難受。不一會兒,這種痛苦的滋味又被眼前發生的一些事兒蓋沒了。他想起他不該在傳道中失言,不該舉例挨著安榔頭。想著想著睡著了。

第二天,他們三人起床時天已微明。他們發現安沱的兒孫在門外站了一夜崗,心裡很是感激。天大明時他們就已告別安沱及其子孫,離村而去了。這時人們才知道那老氏先生就是當朝柱下史,徵藏史,人稱老子的老聃先生。

對於安榔頭的半身不遂,臥床不起,村上人議論得十分厲害。有的說:“這老子老聃是半仙之體,是來替天傳道的。

安榔頭那樣無理,得罪仙人,不受懲罰才怪哩!”

老聃先生並不知道,由於他的傳道播善,由於那件事情的震動,從那以後,安莊的人確實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在以後的幾千年裡,這裡村人和睦,民風樸實。尊老愛幼,祥和善慈。和平安泰,男耕女織。人好景秀,名副其實。

老聃先生師徒三人離別安莊,出了陳(楚)境,繼續往西北走。此時,在老聃的再次提議下,庚桑楚不再遠送。於是辭別先生和徐甲,一人迴歸故里。

老聃先生為了在入秦之前多去一兩個國家,或直接或間接去勸說幾個君王,就將行走的路線改成“之”字形。在此期間,他和徐甲到過不少的村莊,去過好幾個城市。這年農曆八月中旬的一天,他們來判函谷關東一百多里的一個風景奇特而秀麗的小山區。

傍晚,他們主僕二人順著兩山之間的夾道往西北走,拐了幾個彎子之後,見一道兩丈多寬的溪水出現在面前。在緊靠這沿的水面上漂著一隻木船。船頭繫著一根麻繩。麻繩的另外一頭系在對岸一棵柳樹上。

“過不去啦,咱們走到死角里來了。還拐回去吧,”老聃先生說。

“不用拐,先生,”徐甲說,“咱們可以和牛一起上船,牽著船繩過那邊去。”

“哦,不行啊。”老聃說,“這山重水複,過那邊去,林密谷深,誰知道有沒有路呢。咱們還是拐回去吧。”

於是,他們讓青牛掉轉頭來,又往他們來時的路上走了。他們往回走一段路之後,拐了幾個彎子,抹了幾個圈子,不知是因為什麼,到天黑時,他們竟然又回到那停著木船的溪水旁邊來了。

徐甲十分驚異:“怎麼回事?這是怎麼回事?咱們又拐到原來的地方來了。”

“咱摸迷了。”老聃先生茫然不知所措的說。

怎麼辦?這該怎麼辦?要說回去,因已迷路,無法從這裡走得出去,而且天已完全黑了下來;要說坐船到山溪的那邊去,這黑糊糊的,前路莫測,那邊又是一些什麼去處呢?這真是前走不是,後退也不是。

不想他們正在發愁,突然之間溪水那邊亮起一點燈火來。

“有人家!先生,那邊有人家。”

“上船,咱們上船。”

他們大著膽子,將牛弄到船上。然後兩個人在靠著牛的兩邊站好。徐甲拽著繩,不幾下,木船就在對岸停下了。

他們下船之後,老聃先生不再騎牛。徐甲牽著牛繩,老聃拉著柺杖在牛後邊走。沿著石頭小路,繞過一個低矮的小山包,拐幾拐之後,通過一片低低的密林,穿過兩個陡峭小峰之間的窄道,又過了一個小小的幽谷,爬上一個更高一點的山坡,就來到了那亮著燈火的石頭砌牆的小茅草屋旁。

屋裡明著油燈,清澈澈的亮光給這裡瀰漫上一層幽夢一般的光暈。靠山牆是一個用大青石砌起的約有三尺高的大石頭床。床上鋪著厚厚的蒲墊。蒲墊上是一張嶄新的葦蓆。葦蓆上放一床新套成的絲麻合織的暗黃色的被褥。床頭的黑木案上放著陶瓷茶具和琴瑟之類的樂器。中間地上,四個矮小的石座圍起一個又圓又光的大青石桌。此時有兩個人正坐在石桌兩邊對臉下棋。西邊的一個,花發黑胡,約摸六十多歲年紀。東邊的一個,長方臉兒,高鼻樑,兩道英雄白眉。看來歲數比老聃先生還大。長長的白鬚白髮出落得和老聃先生的鬚髮大致相似。所不同的地方是老聃扒頂,他並沒有扒頂。老人身後站一六七歲的小男孩。男孩身穿紅衣,白嫩臉蛋,頭上挽倆小牛角。

老聃先生迎著燈光走進屋子,“這位老哥,你們在這下棋哩?”他說。

那正在下棋的白髮老者,見一個鬚髮和自己大致相同的老人突然出現在面前,猛一驚異:“你!你是……”隨聲音和黑胡人一齊慢慢站起。

“我是從陳地,不,如今陳地已經成了楚地,我是從楚地來,打算到函谷以西去,中途迷了路,不知怎的,摸到這裡來了。俺想打擾老哥一下,請給個方便,讓我們借宿一晚。”

老聃先生一連串地說了這些。

“噢,噢,那好,那好。”白髮老者說,“請坐下吧,這位老弟,快請坐下吧。”

“我們同來的還有一個。”

“都來吧,快請進來吧。”

“那好。”老聃先生扭過臉去,往門口踱了一步,“進來吧徐甲,把牛拴在樹上,你進來吧。”

徐甲拴好牛,走進屋來。

“好,好,來吧,來,過來,請坐下,你們都請坐下。”白髮老人對陳地人的到來感到高興,開始異常熱情起來。

四個人一起落座。白髮老者拿來陶壺陶碗,衝上用山茶泡好的開水讓他們喝。那六七歲的小男孩感到十分新鮮,歪著頭不轉眼珠地看著徐甲。

“你們是從陳地……”白髮老人不轉眼睛地看著老聃,說了個半截話。

“是的,從陳地,我們是從陳地的苦縣來。”

聽說“苦縣”二宇,白髮老人頓生驚喜:“苦縣?噢……”更加仔細地去看老聃的鼻眼,好象要下決心從那裡找出什麼寶貝似的,“苦縣我有個朋友,名叫李耳,字是伯陽,不知你認識不認識。”

“咦哼哼哼哼!我就是李耳!我就是李耳啊!”老聃先生一下子驚喜得滿面流淚了,他忘情地站起來,親得想撲上去似的。

“你就是耳弟?”白髮老者更加驚喜,“我是魏山,我是魏山啊!”

“魏山哥,我的恩人!……”

“伯陽弟,我的親人!……”

兩個人同時流著淚,忘情地親親地抱在一起了。

黑胡老者、小男孩以及徐甲,三個人同時看傻了。

兩個人淚流滿腮,放聲哭著,親熱了好大一陣,才放開手,用袖擦著淚在石桌邊坐下來。魏山屁股剛挨墩子,趕緊站起來對小男孩說:“紫峰,快去對你爺你爹說,叫他們準備晚飯,就說咱們老家的朋友來了。”

“嗯。”紫峰抽身走了。

“兩位大伯,您們說話,我先回去,明晨再來。”黑胡老者見此情形,恐怕妨礙他們親密地敘舊,就使一禮拜別走了。

“耳弟呀,我真是萬萬沒有想到能在這裡見到你呀!”魏山擦著眼淚說,“你真正象是一位仙人忽然從天而降啊!想起你年輕時那模樣,和眼下真是大不一樣了,你看你現在真象一個白鬚白髮的仙翁了。”

“魏山哥,我也沒有想到,我也是萬萬沒有想到能在這裡碰上您,我整天在想您聽!魏山哥呀,我的恩人哪,不是您在靠河村救了我的命,如今咋著再也不會有我了哇!”老聃先生更是擦不完的眼淚,“咱們如今都老成了這樣子了哇,天哪,我真是萬萬沒有想到還能見到您呀!”

直到現在,徐甲還不知道里邊的內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仍在象傻了一般地看著他們。

接下去,二老者正式開始敘述起離別之後的舊情來。

魏山殺了熊魁,從土匪的屠刀底下救了李耳老聃之後,一個人離開靠河村。他想,“不管如何,反正我已是當過土匪的人,沒臉再回家去見鄉親。”於是就一個人投奔楚國,當了楚兵。後來,在楚、晉交戰中,他被晉軍俘虜,當了晉兵。再後來,在晉、鄭交戰中,他又被鄭人俘虜,當了鄭國的兵。再後來,在一次鄭、秦交戰之中,他又被秦人虜去,成了秦兵。一次,在秦軍從函谷關東往函谷關西開拔的時候,他心裡說:“這開往關西,是到很遠的外國去了,去著容易,回來可難了。這一去可再回不來了,永遠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的機會了。”由於這種想法的支配,他就一個人偷偷溜走了。一天,他飢渴難忍,就來到這個小山區一位老人的家裡。老人對他很好,象對自己親兒子一樣的對待他。老人有個女兒,模樣俊美,而且十分善良,他把魏山看得比親哥哥還親。由於情義所致,一來二去,魏山就沒那狠心再離開他們父女二人了。後來老人說出了他的想法,就招魏山為自己的養老女婿。從此,他就在這裡落戶了。後來,老人帶著滿意的微笑去世了。再後來,老人的女兒給魏山生下一個兒子,並把他養大成人,給他娶了媳婦,自己離世而去了。當兒媳給他生下孫子的時候,她也離開人世去了。如今魏山九十六歲高齡,不僅兒孫滿堂,而且孫子已給他生下幾個重孫和重孫女。如今這山村共有四姓,五家人家。魏家(魏山家)一家;陶家一家——陶老頭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成了兩家,剛才那個黑胡老者就是陶老頭的大兒,名叫陶敬謙。除他們三家之外,還有藍家一家,莫家一家。這裡安閒和睦,人情美好,五家人親得象一家人一樣。原來這個山村並沒有名字,因為村人們感到他們的日子象神仙一般清靜,並滿足地說這裡就是出仙人的源頭,又因魏家是大戶,他們就給村子起名叫做魏仙源。

晚飯端上來了。豐盛而美好。有自己用黍子才做的新酒。有鮮魚肉,螃蟹肉,還有紅紅的大對蝦。有山木耳,山菇,水鴨蛋,還有純得爛熟爛熟的山雞和煮得極為脆嫩的山竹筍。一個大石桌上擺得滿滿的。雖沒有以往最豐盛的時候豐盛,但是就鮮美二字來論,滿可以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人情美好飯也香,從人情之美來說,這一次也是可以超過任何時候的。老聃心想,“恩人施恩再施恩,聃並無什麼報答,讓他們盛情招待我實不忍心。”又一想,“到臨走時我可多給黃金。”

魏山的兒子和鄰居陶敬謙一起走來。敬謙特意送來好幾樣山珍,魏山的子孫以極尊敬的態度拜見了老聃先生。接著,在魏山示意下,他們落座,當孫的把盞,當兒的和鄰居敬謙算是作陪。連同老聃,徐甲,魏山,總共六人,他們圓圓地圍了一圈。席間,老聃先生問及梅嬴,並描述了她的模樣。魏山的孫子說,前天他到山外世上去賣鮮藕,見一男子領著一個啞女,他們說是往函谷以西去。老聃心中懷疑那是不是梅嬴,懷疑那男的是不是秦國人參加了楚軍,後又逃走。

美美地進過晚餐之後,敬謙恭敬地拜退。魏山的子孫將青牛牽至山那邊的院裡去喂,並給老聃先生他們鋪好床被,暫時拜辭。魏山不想離開,他真想在這裡給故友說到半夜,說到天明。可是轉念一想,他們長途奔波,又累又乏,還是讓他們早睡,天明再說吧。他見兒孫離開,也告退出門,到旁邊一所茅屋裡安歇去了。

老聃先生送魏山出門時,見夜已深。農曆八月十四的月亮象仙女臉兒一般偷偷地扒開黑雲,慢慢地露了出來。潔白,娟美,十分的新鮮。奶汁一般的柔輝灑在紫藍色的山坡上,灑在墨綠色的樹林上,灑在幾所丹青畫成一般的茅屋上,無限神秘,無限安謐,無限幽麗。

半夜裡,老聃先生躺在床上,遲遲不能入睡。進入這童話一般的境界,他感到輕鬆愉快,心裡甜美,大有飄飄欲仙之感。可是,一想到大書被焚,心裡頓時難受起來。他心裡說:“在這麼好的時候,也讓這件事來使我痛苦,不該,我不該。別再這樣了,這都到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了還難受!我不是明明知道嗎,事情已經那樣了,我就是找楚惠王算帳也晚了。我既然說過不讓那件事成為歷史虧料和笑料,就永遠不讓它成為虧料和笑料了,說讓它永遠成為隱沒的歷史就真要永遠讓它成為隱沒的歷史了。讓我好好練練大度,好好練練含蓄和包容吧,讓我好好效法天道,使自己的含蓄和包容度最大最大的去擴大吧。”想到此,又輕鬆愉快了。這一來,反而舒舒服服地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老聃先生起來得很早。當他穿好衣服走到門口的時候,就見一群男女攜兒帶女、灑著歡聲笑語向魏山居住的茅屋走去。大人們穿得很新,小孩子們身上的衣裳有紅的,有黃的,也有綠的和藍的。年輕婦女和小女孩們的頭上和鬢也不是戴著才掐來的紅花,就是插著嫩嫩的黃花。一個個臉上堆滿發自心底深處的笑容。後來老聃先生才知道,那是在月亮最圓的一天早晨到長者面前去歡聚。每到這個時候,晚輩者乘著晨興到老人面前坐一會兒,說說吉慶話,讓老者欣慰欣慰,讓老者看看幾孫,看看小孩,讓他疼一疼他們。這既象是早晨間安,又象是節日團聚,一想便知,這是周禮裡的尊尊、親親在這深山之中的別具一格的新型表現。如若一家是好幾代人,那就是孫子、孫媳到兒子、兒媳那裡去;兒子、兒媳到他們的父母那裡去;然後兒子、兒媳,孫子、孫媳帶著小孩一同到輩數最長者那裡去。有時他們還串通起來到別家長者那裡去。那時沒有什麼中秋節,每月十五日也更不是什麼節日。這不是誰給規定的,而是因為他們安閒,過得心境舒適,在美好人情催動下,他們自發興起的。

不一會兒,又有幾個中年、青年和老年人,手裡端著山果和鮮魚向魏山屋裡走去。這又是魏仙源的一種特殊規矩,那就是一家有客人,鄰居們總要都來送點美味可口的新鮮東西。

老聃先生看到這些,那真是滿心滿腹都是激動啊!

早飯後,魏山領老聃先生爬上村北那高高的山峰。站在這裡,附近的山區奇秀之景一下子就可以收在眼底了。只見那淺青色和淡紫色的小峰,一座座全都含在薄霧一般的白煙裡。有幾座峰腰之上彎彎曲曲地流淌著銀青色的絲綢帶兒一般的泉水。放眼南望,遠處,楊柳蔭中的溪水微弱地閃出青光。較近處,青碧的楓林掩映著的村莊茅舍,趣味橫生,情調古雅。那些青青碧碧的楓樹葉,有的已經泛出了微微紅意呢。村西的山坡上,那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上,金綠色的稼禾襯著那一動一動的耕作者,畫意之上帶點詩情。近處是一道低低的小山樑。山樑東邊是一個水清見底的大坑塘。水塘上悠閒地漂著幾隻小船。大人們是在網魚;小孩子們是在玩水和戲耍。水塘邊生長著許多種樹木,如楊樹、柳樹、桃樹、杏樹、梨樹、核桃樹,最多的是再往上去的山腰之上用以養蠶的大桑樹。山樑西邊是個又靜又美的大幽谷。谷底的碧草層裡灑布著零零星星的野花兒。此時,坡頭的桂花潔白如玉,開得又濃又盛。梅花樹沒有梅花,只有綠蔭,然而只這綠蔭就十分動人。

他們轉過臉去往北觀望。那裡是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深澗。澗兩邊的峭壁上長著幾棵擰進子老松樹。一棵松樹之下還臥著兩隻白鶴、一隻野雞。澗那邊炊煙裊裊,那是另外又一個村莊。那村莊上的雞叫、狗咬這邊都能聽清,但是,因深澗相隔,兩邊的人從來沒有來往過。

“我們住在這裡,吃穿不愁,一年四季安然自在。”魏山說,“秋天,可以吃到黃澄澄的大酥梨,紅鮮鮮的大花紅(蘋果)。最好的時候是春天,這個時候可以最先嚐到鮮蟹和嫩筍。那新繭下來,有白的、有黃的、有粉紅的,可好看啦。年輕人的樂趣不說,僅我這老頭子,就可以春天遊遊谷底綠色的草地,夏天對著滿塘綠荷釣釣魚,秋天開窗對著滿山紅葉彈一曲自制的土琴,冬天坐在開滿花朵的梅花樹下去披一身白雪。我們這裡男耕女織,人情美好,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烽火,沒有塵煙。住在這裡,值啦,我值啦。死在這裡也不走了,今後我是哪裡也不去了。”

“好,太好了!這裡太好了!”老聃深深為之激動了,他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這一回他十二分地激動了,激動得簡直是老淚橫溢了,“每想到塵世之上戰爭連年,互相兼併,互相吞吃,人心狡詐,奸猾莫測,佔有慾大大膨脹,連雞狗都過不上安生的日子,我的心裡就十分的憤怒。我想,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個不算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大人多。國大人多,紛爭煩擾加劇,就會和咱們這裡情況完全相反。在周天子的大天下內,一個個的小國,土地狹小,人口稀少,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有各種器具和武器,然而也使不上,使人們去掉智能巧詐,甚至恢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讓人民象咱們這裡一樣,有香甜的飲食,美觀的衣裳,舒適的住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叫狗咬都能互相聽到,人們從生到死都互不往來,這不是可以把塵世上的大病去掉了嗎?”

老聃先生太激動了,因為太激動,他以上的這段話語也就未免有些偏激了。再者說,先生也真被偶然出現的不能代表歷史主流的眼前景物迷住了。這裡的言語,老聃先生心是好的,情緒是偏激的,情理上是有點欠妥的。

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思想對不對呢?從生態平衡講,從地少人多、九個人去吃一個人的飯,人類自我扼殺講,人口稀少的思想看似消極,實際上是富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國土非要狹小,那就不必了。造成紛紛擾擾,煩亂不堪、互相吞吃的根源是不在國大國小的,弄好了,大國也會安寧幸福;弄不好,小國也會不得安生的。

去掉智能巧詐,恢復到結繩記事狀態好不好呢?去掉巧詐,恢復真誠,這是好的,是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拍手歡迎的。但是智能是不應該不加分析的打掉的,有益於人的智能是我們所需要的。去掉巧詐的辦法不是非要回到結繩記事狀態不行的。人是前進的,向著美好、向著光明前進的,恢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生活不是理想的;不管多麼安靜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樣做是免不了遭受消極之嫌的。向前看,往前走,前邊不是沒有安寧幸福的。

國與國之間人民從生到死都互不往來,這是不是好呢?這是不好的,而且是不能做到的,就是魏仙源的人也還是要到山外賣藕的。社會是發展的,若不開開大門和外界交流而發展自己,那是會被外邊發展了的東西所代替的。魏仙源後來被戰國的烽火摧毀成了一個新興的封建地主的山林就是證明。不僅如此,而且後來經過地殼變化,這裡連山峰都沒有了呢。這大概就是歷史和時間的腳步教它這樣的吧。可能老聃先生會說:“這樣說,安寧幸福不是永遠都不可能有了嗎?”會有的,安寧是相對的,從先生您所論述過的大範圍的時空看問題,更大的安寧更大的幸福都會向人招手的。從先生一生的總體看,先生是既希望人類奮鬥進步,創造幸福,又不希望人類因違背天道規律而去惡性拼爭,在一代代人的惡性拼爭中失去一代代人的幸福和安寧,這是好的。但是,從先生某一部分言行看,確實是有些消極的。這一點確實是有問題的。

這樣說,老聃先生光輝之中就帶上了點陰影,那他不是不行了嗎?不!陰影是遮不住他的光輝的,小瑕是掩不住大玉的。他道高德崇,大慈大悲,本人無常心,以萬眾之心為心,對於他的這點陰影,他是不會因怕失偉大而固執的。他是個真人,帶著陰影的真人也是假人不能比擬的,即使是光輝燦爛的假人也是不能跟他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