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革之始

沙皇悄然返回京都,沒有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彼得看過戈登之後,在他寵姬安娜·蒙斯那裡小住幾日,隨後便到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村去了。他不願見到后妃,而她對與君王重續恩愛之情尚抱著一線希望。

沙皇返駕的消息次日才在首都傳開。領主們來到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祝賀他平安歸來。但這裡發生了一件使祝賀者震驚的事:沙皇命令遞給他剪刀並開始親自動手剪掉領主們的鬍鬚。曾指揮忠於政府的軍隊擊潰了射擊軍的舍英,此時卻成了沙皇注目的第一個犧牲者。羅莫達諾夫斯基那一把“愷撒大公”式的大鬍子也未能倖免,然後沙皇依次剪掉其餘領主的鬍子。

過了幾天,剪鬍子手術又重複一次。這一次操剪刀的不是沙皇自己,而是他的侍從。在舍英家的宴會上,他一會兒跑到一個領主跟前,一會又跑到另一個領主跟前,剪光他們的鬍子,引得眾人哈哈大笑。這種改變俄羅斯外觀的做法看來微不足道,但對彼得未來的統治,卻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對鬍鬚的崇拜是從東正教開始的。教會認為這種“上帝賜與的飾物”是俄羅斯人自豪的標誌。彼得的同時代人阿德里安大主教把不留鬍鬚的人比作公貓、公狗和猴子,他宣稱剪鬍子的作法是大逆不道的。

儘管剪鬍子遭到指責,某些大膽的和追求時髦的人仍然冒險在彼得采取強硬措施之前把鬍鬚剃了。但是寬闊密實而且完整的一部大鬍子被認為是威嚴和端莊的表徵。

羅莫達諾夫斯基公爵在得知領主戈洛文在維也納身穿德國服並剃了鬍鬚時,憤怒地喊道:“我不相信,戈洛文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羅莫達諾夫斯基的鬍鬚後來是沙皇親自剪掉的。

剃鬚一舉在宮廷實行起來畢竟要容易些。彼得把鬍鬚上的變革視為政府政策的象徵,並宣佈剪胡於是全體居民的義務。

農民和市民頑固地反對這一政策。鬍鬚成了因循守舊的象徵,並以此作為反對革新的一種口實。

留須權可以花錢購買,富商留鬍鬚要付很大一筆錢,即每年一百盧布;領主和官員每年要付六十盧布,而其他居民——三十盧布。農民每次進出城要付一戈比。有一種專門製造的金屬小牌,作為繳納鬍鬚稅的收條。留鬍子的人把小牌掛在脖子上:它的正面畫著短鬢和鬍鬚的標記,同時寫著“須稅付訖”的字樣。只有僧侶可免納鬍鬚稅。

另一個在他看來應刻不容緩付諸實踐的措施,涉及到了他的家庭生活。沙皇想要休掉皇后的決定早在出國之前就已考慮成熟了。他委託留在莫斯科的朋友們解決這個微妙的問題。勸她進修道院。葉芙多基婭沒有聽從勸告,這一點可以從沙皇和他在莫斯科的朋友來往書信中得到證明:“陛下信中命仟悔牧師列夫·基裡洛維奇並臣辦理此事,吾等均已盡力而為,任憑其自願出走,唯娘娘乃生性倔強之女性,拒不聽從勸告。為此再度致函懺悔牧師,請其勸說時採取較為強硬之態度”。彼得向羅莫達諾夫斯基公爵表了態,命其按斯特列什涅夫的主意行事。

政治審訊機關頭子羅莫達諾夫斯基主持處理此項離婚事件,為此他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政廳設立了刑訊室。這都說明彼得無意一味說服對方接受離婚,還要來點硬的,然而可以斷定,哪怕再倒黴皇后也決不改變主意的。

沙皇與王后是在8月28日,即彼得回到莫斯科的第三天會面的。他們之間長達四個小時的談話後人一無所知,但是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這次談話沒有使彼得達到預期的目的。葉芙多基婭仍然不願聽從擺佈去落髮為尼。如果她同意。那麼就給她隆重送別。可是送別儀式並沒有舉行。因為三週以後,從克里姆林宮駛出一輛沒有侍從的簡樸的轎式馬車,朝著通往蘇茲達爾女修院方向開去,葉芙多基婭從此將更名改姓,脫下俗人的衣服,換成修女的長袍。修院還為這位名叫葉蓮娜的修女準備了內修室。

彼得還強化了對射擊軍的偵訊,這同鬍鬚上的鬥爭以及和葉芙多基婭離婚案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彼得和射擊軍有一種特殊關係,而且每次新衝突都加深了沙皇和他們之間的猜疑和故意。但問題並不僅在於射擊軍缺乏應有的訓練和戰鬥力,而在於它本身組織方面所暴露出來的舊時代的痕跡。

在彼得眼裡,射擊軍“不配稱為軍隊,而是一群烏合之眾”,這首先因為這批人不僅再三尋釁滋事,心懷叵測,阻撓他即帝位,而且還有弒君之心。這就是為什麼彼得對射擊軍的仇恨日深,終至恨不得寢其皮而食其肉。沙皇成了這場衝突的勝者,他的專橫獨裁導致了血腥的結局:千百萬名射擊軍士兵遭到殘殺,射擊軍實際上己名存實亡。彼得獲悉射擊軍譁變的消息時,正滯留維也納,他當即給羅莫達諾夫斯基發去一封簡短的信。全文如下:“6月17日來函已復。來信提及先皇伊萬·米哈伊洛維奇埋下之惡種業已萌發等節,朕特命卿等絕不可手軟,舍此火勢將不可收拾也”。

“刻吾等從事之有益事業功虧一簣,棄之可惜,鑑於上述原因,朕率眾人儘速返回,想此事亦為卿等始料所不及也。”

這封信短短數行,但言簡意賅,彼得說明了射擊軍騷動的概況(按沙皇的意見來說這是在1682年從伊萬·米哈伊洛維奇·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播下的種子發展起來的),目的在於進行殘酷的鎮壓。覆信的口氣說明,沙皇對射擊軍的仇恨已達頂點,並暗示,一俟回到莫斯科就準備最後解決他們的命運。

在莫斯科,人們向沙皇稟報了射擊軍騷動和對它的鎮壓,他親自研究審訊材料,他知之愈詳,不滿情緒就越大。他認為,偵訊還浮在表面,對暴動參與者的懲治過於手軟,審訊人員未能查明被他稱之為米洛斯拉夫斯基埋藏下的“惡種”參與其事的目的。最令他不滿意的是把那些騷動的發起者匆匆處死了。彼得認為,他們一死,此事也就死無對證了。

經過一番寒暄之後,氣氛有所緩和,但一下子彼得的牛性子又上來了。他怒不可遏,指責大元帥舍英不該受賄以權謀私,使不少人無功受祿,得到升遷。沙皇氣沖沖跑出大廳,詢問門口的衛兵有多少人得到了提升並被授予官銜,然後拔劍出鞘。走了回來,一邊用劍敲著桌子,一邊向舍英大聲喝道:“我要砸碎你的團隊,扒下你的皮,說到做到!”這時,羅莫達諾夫斯基公爵,佐托夫和列福爾特趕緊跑過去勸慰沙皇,請他息怒,可是他舉起劍就打,佐托夫的頭上捱了一記,羅莫達諾夫斯基的手指被劍鋒劃破,列福爾特的背部也給劍打了一下。只有緬希科夫好不容易才使盛怒的彼得平息下來。

不過,沙皇發怒的真正原因不在舍英提升無功的人,而是因為他過早處死了射擊軍譁變的罪魁禍首。

彼得決定重新審訊,這一次他要自己一手抓,“這次我要從嚴審訊”,他對戈登說。他首先命令將全部叛軍押送京都。他們總數是一千零四十一人。

從1698年9月中旬開始,除星期日和節日以外,審訊一直沒有斷過。被彼得吸收參加審問的有他的數名親信:“愷撒大帝”羅莫達諾夫斯基,他曾以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政廳總監身份從事政治審訊;還有姆·阿·切爾卡斯基公爵,弗·德·多爾戈魯基公爵,普·伊·普羅佐夫斯基公爵及其他高官顯貴。射擊軍全部官兵的命運早在審訊結束前就已由沙皇預先決定了。

經查明,索菲婭參與叛亂一事鐵證如山。最後,受審者被分成兩組:一組是射擊軍士兵,其中二十個受審的人忍受了最殘忍的折磨,對他們動用拷問架、火燒、木棍等刑具逼供,讓他們互相對質,還對死不認罪者進行反覆拷問。刑訊室裡一片哀嚎之聲。在另一組審訊室裡關進了兩位公主——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和瑪爾法·阿列克謝耶夫娜,還有擔當索菲婭和射擊軍之間牽線人的親信。兩位公主周圍的人也遭到和射擊軍一樣拷打。索菲婭公主也沒逃脫審問,儘管沒有動刑。彼得不是單獨到新聖母修道院來的,還帶來了阿爾秋什卡·馬斯洛夫和士兵瓦西卡·伊格納季耶夫,以及池們的口供,即索菲婭寫給叛亂頭目的信。

從1689年事變以後索菲婭被囚禁在修道院之日起,彼得已有九年時間沒見到他姐姐了。在這些年裡,公主在修道院斗室裡的生活還比較自由,不必遵守嚴格的生活制度:她有機會和外界接觸,身邊有女僕侍候,親戚也可以給她送吃的來。這些細微未節的小事也表現了彼得的個性--他無心去打落水狗。對這些人的命運他聽之任之。不僅對索菲婭如此,即令對他出家修道的髮妻,也是如此。他有意網開一面,好讓她繼續過世俗的生活。

姐弟兩個都是說一不二的倔脾氣,見面就吵開了。這次會見既沒有達到相互諒解,被告也始終沒有悔意,對質也不能奈她何。

索菲婭心裡明白,彼得手裡還沒有抓到真憑實據,所以她一口否認她和士兵之間有什麼瓜葛。可想而知,這場談話可是唇槍舌劍,殺氣騰騰,並且雙方是處於不平等的地位——一個扮演原告的角色,另一個則駁斥原告的指控,竭力表明自己的清白。審訊記錄行文謹嚴,白紙黑字。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回答皇帝的指控說:“你所說的在調查中發現的所謂公主寫的那封信,並沒有發給射擊軍兵團,至於那些士兵說什麼請公主還朝執政這也不是事實。”彼得叫來的見證人還提起另外一件事,說在各團裡曾傳誦過一封索菲婭通過女乞丐轉遞的信。索菲婭斷然否認有這麼一件事。

另一個姐姐也是由彼得親自審問的。瑪爾法·阿列克謝耶夫娜公主和索菲婭過從甚密,她被指控充當索菲婭和士兵的中間人,就是說,姐姐通過她將信轉寄給射擊軍。瑪爾法·阿列克謝耶夫娜僅僅承認,她將射擊軍到達莫斯科的消息告訴了索菲婭,但她堅決不承認有所謂傳遞信件這一說。

審訊尚未結束,已經開始行刑了。第一隊士兵,總數二百零一人於9月30日被處以極刑。上百輛大車,一輛接一輛,從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向莫斯科緩緩行進,每輛大本上坐著兩個手拿點燃蠟燭的射擊軍士兵。在波克羅夫大門旁,當著彼得、高級官吏和外國使節人的面,向射擊軍士兵們宣讀了沙皇的判決書:茲判處“竊賊、變節分子、內戰的禍首和叛亂分子”以死刑。犯人被分別送到首都各區,全部處以絞刑。

第二次大批處決是在10月11日。這次絞殺射擊軍士兵不僅用專門製作的絞架,而且被吊在白城碉堡槍眼裡的圓木上。所有這一組被處死刑是因為他們曾在參與叛亂的四個團中服過役。

在9月末和10月份,總數達到七百九十九人的士兵被處以死刑。其中半數以上是沒有經過預審就處決了的。只有年齡在十四到二十歲之間年輕士兵才得以倖免,在懲罰之後將他們流放外地去了。沙皇和他的親信們都參加了行刑。當彼得看到大臣們動作遲鈍、猶豫不決地砍下叛亂者的頭顱時,他流露出不滿的神情。

首都長時間處於大屠殺的血腥氣氛中。被處絞刑和車裂的屍體在五個月內部沒有收拾乾淨。三個死人在蘇姍娜(索菲婭公主落髮後的稱號)的內修室窗前有節奏地擺動著。死者的手裡攥著信紙,暗喻那封由這位修女寄給射擊軍的信。

有關彼得在審訊和處決射擊軍的緊張時刻的心緒,我們可從外國人的記述中見到一斑。表面上,彼得似乎行若無事,但他內心的惴惴不安之情時而溢於言表。

對射擊軍的審訊結束之後,彼得於10月23日前往沃羅涅什。這是因為他放不下造船廠的事。在前兩年,從阿爾漢格爾斯克調到沃羅涅什的費多爾·馬特維那維奇·阿普拉克辛一直主持軍艦製造廠的工作。造船專家(沙皇這樣自詡)急不可耐地要檢查一下造船廠的工作:生產進度,軍艦上的武器和裝備情況等等。

10月31日,沙皇來到沃羅涅什。眼前一派興旺景象:昔日安靜的小城此刻變成了繁榮的造船工業中心。這裡,生產搞得熱火朝天,操俄語和世界各地語言的專家隨處可見。

這樣龐大的造船工業,技術上的困難可想而知。造船廠缺少有經驗的師傅。“這裡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幫手”——沙皇在1698年12月的一封信中這樣抱怨說。軍艦是用沒幹透的木材建造的,往往用木釘代替鐵釘,因此,已造好的大多數船艦的質量很差。彼得親自領導軍艦的驗收委員會。他在接收典禮上指出:“這些軍艦船舷和甲板過高。”所以,在水中不可能保持平衡。另一個由外國人組成的委員會也同樣發現了造船的領班,“缺乏工藝技能”……

然而,沃羅涅什製造的船隻畢竟開創了俄國海軍的光榮歷史。在沃羅涅什,俄國第一批造船家取得了經驗,阿普拉克辛就是在這裡第一次不用步兵而用海員充實了海軍的編制。

翌年,即1699年,國內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其中兩件是沙皇直接參與的,但文獻上並沒有翔實的記載。這裡所說的是卡爾洛維茨會議,在大會上反土耳其的盟員國和土耳其進行了停戰談判。杜馬書記普羅克皮·沃茲尼岑在會上維護了俄國的利益;毫無疑問,彼得事前囑咐了參加會議的大使,但是談判過程中的全部文件都是使節政廳起草的。1699年1月14日,沃茲尼岑和土耳其人締結的不是和約,而是停戰兩年的協定。

在同年一月份,頒佈了關於實行城市改革的敕令——建立城市管理機構:在莫斯科設立市政廳,在外省設立地方自治局。不用說這個改革措施是由沙皇親自倡導的,但他本人並未出面主持。

一開始,政府想從改革中獲得直接利益:授予自治權的必須繳納雙份直接稅,自治制度只准備在市民接受這一條件的城市實行。當得知市民拒絕接受必須付出如此高昂代價的自治制度時,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不再徵收雙份直接稅,但所有的城市因此必須統統實行改革,一無例外。

政府指出實行改革同手工業、工業以及商業繁榮的密切關係,若干年後這幾項事業將提高國家收入,並將保障國家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日趨強大,此外還可望得到另外一項好處,那就是,根據改革實施條例,市政自治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將成為關稅和酒館稅的責任徵收者,這些稅款的徵收由過去的行政長官負責,改由選舉出商人辦理。這麼一改,政府可按時收到稅款,而且為此政府無需掏腰包應付各類開銷。

有關彼得在這一年內的作為,有關文獻均作了明確的記載。2月,在新落成的列福爾特宮邸舉行了一次滑稽儀式——“醉鬼大會”。在盛宴上,彼得同寬袖長袍的傳統服式展開了第一次交鋒。

出席宴會的顯貴都身著傳統的俄羅斯服裝:繡花襯衫、鮮豔的綢緞上衣、外罩長袍,手腕上緊繫著繡花袖套。長袍上面又套著一件又長又大的天鵝絨無袖袍。從上到下扣著一大排紐扣。此外還有高聳的天鵝絨面的帽子。逢到天氣暖和他們來參加集會時,皮大衣換成了皮領大袍,這是一種用昂貴料子製作,長及腳跟的袍子,袖手肥大,帶有四角可以摺疊領子。

沙皇對這種礙手礙腳的錦衣繡服十分厭惡。在宴會上沙皇動開手了:他拿起剪刀就去剪他們的袖子。據當時目擊者證實,他一邊剪一邊說道:“長袖子這玩意兒實在礙事,到處撞禍,不是拂掉了玻璃杯,就是蹭到湯裡去;剪下來的袖頭縫雙靴子滿夠。”

人們不願親自下手剪短自己的長袍、無袖袍和皮領大袍、過了幾個月,莫斯科人在克里姆林宮大門旁,在基塔城牆上,在秋多夫修道院附近,以及其它人煙稠密的地方,都讀到了張貼的告示。為使告示不被撕掉,旁邊站著衛兵,告示上寫著沙皇的諭旨:“茲規定莫斯科和其它城市居民均應著如下的服裝:匈牙利式男長服不得長於吊襪帶銜接處,內衣要短於外衣,如此類推……”

十七世紀末,有兩件互相關聯的事必須抓緊解決:與土耳其講和以及建立反瑞典同盟。彼得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兩件事上了。

彼得把對外政策的大權操在自己手中,並在外交活動中作一些新的嘗試。在沒有外交部門直接參加的情況下,他同1698年來莫斯科簽訂反瑞典同盟條約的丹麥大使海因斯進行了私下會談。沙皇沒有急於舉行正式談判,而把建立同盟一直推遲到從卡爾洛維茨得到消息之後。可是,在卡爾洛維茨締結的不是和約,而是短期休戰協定。因此,彼得同丹麥簽訂的條約裡,只承擔了在簽訂和約或同上耳其長期停戰之後一定出兵瑞典的義務。為了締結和約,彼得派杜馬書記葉美良·伊萬諾維奇·馬克蘭英採夫去伊斯坦布爾,他們避開傳統路線,不走陸路,而是乘軍艦從海上前往目的地。這個計策是由沃茲尼岑向彼得提出的。沙皇採納了這個建議,並且指示說氣派要大些:大使的軍艦應由沃羅涅什艦隊護航開往刻赤。

1699年8月5日,十艘大軍艦的分艦隊從亞速起錨駛往刻赤。分艦隊形式上由海軍上將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戈洛文指揮,而實際統率者是彼得。“要塞號”軍艦上有以烏克蘭英採夫為首的外交使團,該使團的成員之一描寫了俄國軍艦在刻赤拋錨時,土耳其人那種驚恐失措的神情,“從土耳其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武裝得如此精良的分艦隊意外來訪,感到驚駭不已,但讓土耳其人根信這些軍艦是俄國製造的,而且艦上的海員全都是俄國人,那可不是件容易事。”

刻赤的土耳其當局執意不肯讓俄國大使繼續乘坐軍艦向前航行,他們以在海上航行將遇到狂風巨浪為口實,但彼得絲毫不為所動,他命令“要塞號”取道帝都,並且鳴放禮炮向土耳其人宣佈俄國海軍的誕生。這次顯示國威的行動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對烏克蘭英採夫完成使命產生了積極影響。

彼得和分艦隊一起返航亞速,然後首途回京。此刻首都有兩個外交代表團正在等著他。這兩個使團各有各的打算:卡爾洛維奇將軍代表奧古斯都二世來訪,目的在於簽訂反瑞典同盟條約;而瑞典大使則另有所圖——企圖強求俄國同它簽訂永久性和約。

這是一場複雜的外交賭博。必須對瑞典外交代表團保守薩克森選帝侯和丹麥國王代表談判的秘密。為了麻痺瑞典外交代表團的警黨性,這個代表團和彼得舉行單獨會談時,表面上受到了尊重和禮遇。談判承認了過去的俄國——瑞典條約。

歐洲的局勢有利於俄國謀求波羅的海出海口的鬥爭,因為當時各列強正劍拔弩張,一場武裝衝突眼看一觸即發。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身後無嗣,他之死便成了西班牙王位爭奪戰(1701——1714)的口實。法國以及和它對立的封建專制聯盟的成員奧地利,還有許多海上強國——英國和荷蘭,都捲入了這場爭奪,企圖染指西班牙王國在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廣闊地盤。這樣一來,東北歐的衝突反倒退居次要地位了。

於是北方聯盟終成事實,只消等待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好消息。1699歲末,彼得又提出兩項新規定:12月19日和20日命令規定,新的一年不從“創世紀元”起算,而從“耶穌降生之日”算起,也就是說,新年不是從9月1日始,而是從1月1日開始。亦即採用許多歐洲國家通用的歷法。按照老的紀元,1月1日這一天是7208年又四個月,而按新曆來計算則正好是1700年。

彼得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新年的慶祝活動。元旦,他命令步兵團開到紅場,把二百門大炮集中到克里姆林宮前。鳴放禮炮一直持續了六無之久。沙皇親自安排焰火,五彩繽紛的焰火,使首都居民驚喜不已。居民也參加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大門裝飾著雲杉,松樹和瓔珞柏的樹枝。敕令責成領主和富商凡有小炮者,可在自己庭院鳴放數響;有火槍或其它小型槍枝可鳴放三響;有爆仗者隨意燃放。在慶祝新年伊始的日子裡,萬眾歡騰。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彼得在俄國完成了幾件開創革新時代的大事:打通海上通路;著手建設海軍;城市自治;禁止蓄長鬚、穿長袍,實行從1月1日開始起算的新紀元,革新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但不難看出,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使俄國歐化,把俄國提高到現代化國家的水平。

即將來臨的1700年又將如何?能否保證已開始的改革繼續進行、不受干擾?彼得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在聖母昇天大教堂裡作祈禱的時候,彼得用他那沙啞的男低音,虔誠地唱著,懇求上天在新的一年裡賜福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