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永久的笑臉後面是辛勤的汗水

小莉要出書了,這是她的幸事,也是鳳凰的幸事!

她請我為此書作序,難住了一貫以“低調”為原則的我,耐不住她再三再四誠摯地邀請;更耐不住對她在鳳凰辛苦勞作戰功卓著的回顧,我“從命”了。

小莉是最早進入鳳凰衛視的台灣主持人。1996年“鳳凰”開播初期,她離開衛星電視台灣頻道,重回香港,加盟“鳳凰”。從此在這個嶄新的舞台上,她的技藝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推出一個傑出的電視主持人,不講天賦是騙人的。小莉就具有這種天賦。她的屏幕形象,搶眼卻不妖豔,可親卻不平庸。她的主持風格,莊重中透著輕柔,聰穎裡裹著質樸。看她主持的節目讓人感到既擲地有聲又娓娓動聽,既不卑不亢,又有義有情。她的這種超凡脫俗的魅力,實在讓許許多多的同業者羨慕又嫉妒,愛煞又恨煞!

小莉的成功,更多的理由是來自她自己的勤奮。她那“永久的笑臉”後面就是辛勤的汗水,《九七回歸60小時播不停》,她連續3天帶妝作業,誘發嚴重的皮膚過敏症;採訪朱鎔基總理歐洲之行,她集採、編、播音、發稿於一身,累到幾乎脫水休克;有時《小莉看時事》節目因忙碌無法即時完稿,急得她痛哭失聲,哭罷再揮淚上陣;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悲嘆“我實在頂不住了”,可事過之後,她照樣笑容可掬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小莉的成功,得益於鳳凰的崛起。誕生不到三載的鳳凰衛視,以其勃發的生機,在亞太地區異軍突起。所有的鳳凰人,都抱定了“我們在創造歷史”的雄心去打拼。小莉參加主持的《時事直通車》及《小莉看時事》這些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正是他們傾心創作的產物。

“鳳凰”造就了小莉,小莉也為“鳳凰”爭了氣,李白有詩云:“鳳凰台上鳳凰遊”,小莉和風凰台一批出類拔萃的主持人及其主創人員正是這樣一群展翅高飛的金鳳凰。

劉長樂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1998年7月16日

於美國愛德荷州堂堂溪水出前村

1990年代末期,在港中台的電視圈中,吳小莉卓越的表現,就像一顆閃亮的明星,那麼耀眼,那麼令人矚目。

然而,在1989年之前,我剛認識吳小莉的時候,她剛考進台北的中華電視台,在新聞部初任記者,正接受訓練與磨練,是新聞界的新兵,尚默默無聞。

何以在短短的10年之間,吳小莉脫穎而出?

話說1988年,吳小莉進華視新聞部時,我剛接任新聞部經理,準備一展抱負,挽救久受垢病的華視新聞。在一些“菜鳥”記者中,我一眼就相中了吳小莉,看準她是一個主播的料子。果然不出我所料,小莉聰明又努力,工作的績效令人讚賞,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莉豪爽的個性,樂於助人的態度,在爭名奪利的電視圈子真是少見,也加強我要培植她的信心。

一年後,隨著華視新聞品質與收視率的起飛,吳小莉在採訪報道與播報方面逐漸可以獨當一面,頗有大將之風,可是她仍不改清純本色,對人處事謙和有禮,毫無驕矜之色,真是難得。

其後幾年,吳小莉轉換舞台,在香港表現得極為出色,為更廣大的觀眾服務,成為大華人電視圈的名人。她當初毅然跳脫是非之地,敢於捨棄小格局的名利,投入新的戰場,而卓然有成,顯然是出於過人的眼光與決然的勇最後,我引楊萬里的詩“杜源鋪”,以形容吳小莉奮鬥成功的經歷:“萬山不許一溪奔,爛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黃新生

台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教授

中華電視公司企劃室經理

於台北

1998年7月5日

無時無刻不是在職進修

1985年七7底,我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輔導長兩任屆滿,獲中大同意休假一年。在此之前,我已應台北輔仁大學校長羅光總主教之邀,8月中到了輔大,擔任大眾傳播系主任。

從1977年起,我在中文大學新聞傳播系任教8年,在中大校園度過愉快的時光。初到輔大,急著安排下一學年的課程、師資,忙得不可開交,不禁懷念起愜意的中大生活。大眾傳播系當時分為語文傳播、影像傳播、廣告公關等三組,其實是3個系,有3套課程和師資,卻只有一個系主任。全系學生超過700人,比中大新聞傳播系學生多了六、七倍。

我的“休假”比在中大教學時忙得多。系主任面對每天穿梭在“文友樓”的700多學生,簡直無從認識起。小莉這時是語文傳播組二年級學生。她活躍、爽朗、有禮貌,這是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等到她修了我的“雜誌寫作”課,更引起我的注意。她們那一小組自定的寫作題目是殯儀館美容師,親自到殯儀館看遺體化妝。小莉原來不是嬌嬌女;這次採訪不止是表現了她的膽量,更重要的是記者的敬業,她在學期間整體的表現,可說是綻放了優秀記者的潛力和特質。

小莉畢業後,再見到她時是在中華電視台的晚間新聞。一般記者盡了採訪職責,不見得每天都能擠進只有20幾分鐘的晚間新聞,小莉往往一天出鏡好幾則新聞,我記得她跑當時冷門的消費者新聞時,居然每天也有新聞。她不過才進華視新聞部,衝勁卻是銳不可擋。

大約隔了半年,小莉坐上主播台。起先我為這麼年輕的學生當主播有點擔心。她很快證明,替她擔心是多餘的。

她的記者生涯雖不長,卻很紮實,加上敬業、進取的活力,以及一貫的笑容和親和力,吸引了廣大觀眾。年紀輕輕的她坐穩了主播台。

在適當的時候,她總會做最好決定。她轉入衛視中文台赴香港任職就是一例,從此擴大了她發揮的空間。我每次在台北或香港見到她,她總是念念不忘念研究所進修的事。我勸她,進修是一輩子的事;當有好機會時,把握住機會更重要。她至今雖然還沒有得空到研究所進修,我認為以她的虛心、進取,無時無刻不是在職進修。

小莉不久前從香港來電說她要出書了。我很樂意為她寫這篇序。這本書的出版,對有志於電視工作的人以及廣大觀眾都是好消息,她的人生歷練雖不長,卻留下許許多多足以啟發人及值得借鏡的地方。

皇甫河旺

台灣世新大學教務長

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