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東幸南顧
曠代關東才子——王爾烈全傳
15.東幸南顧
乾隆這次巡遊江南,所到之處甚多。
這日,同王爾烈、和珅一干人臣來到平江地面。
平江,即今日之蘇州一帶。
平江,乃詩書禮儀之邦,人才濟濟,正因如此,他們往往看不起北方人。尤其是山
海關外,被他們認作是荒蠻之地,不屑一顧。
乾隆深知這種情況,更知道王爾烈出試江南、才華壓倒三江的本事,便想壓一壓平
江文人學士的傲氣。於是,他令平江地方官擺了一個“耆老宴”,邀平江地方的老書生、
老舉人、老進士赴宴,以試試其才幹。
酒席間,平江耆老不免說了些大話,什麼“平江詩文壓三江”、“三江詩文壓塞北”
等等。乾隆聽了,對王爾烈說道:
“王愛卿,這些你可聽到了?”
王爾烈答道:
“聽到了,平江確實多才子。不過臣的家鄉也不示弱。這裡有一首詩,不知當講不
當講。”
乾隆見王爾烈明白他的意思,便說道:“如此,何不講來!”
於是,王爾烈當即吟哦道:
天下文章數平江,
平江豈能壓我鄉。
我鄉文章數我弟,
我弟請我改文章。
其實,這詩並非是流傳的打油詩,而是王爾烈即席口占。
平江諸才子一聽,都暗自佩服。
平江的下稍,便是著名的蘇州城。
這是一條水路,王爾烈還沒有走過。他見乾隆和和珅要走旱路,便說道:
“啟奏聖上:微臣想從水路而行,如有因景而得的詩句,也會盡呈聖上。”
乾隆聽了,笑道:
“就說你要坐船是了,還用說別的,自便吧,蘇州會。”
這是條運河。擺船的是個落第秀才,頗有名氣,姓曹,人喚“曹才子”。
曹才子擺船,有一個要求,不要船錢,而是要留下詩或聯。
這會兒,他搭眼看了王爾烈一眼,見他那一身北方人的衣裝打扮,便說道:
“你看到沒有,我這船上有幾個座?”
王爾烈看了看,說道:
“有兩座。”
“都是哪兩座?”
“前面的龍首,後面的後艚。”
“既然明白這個,那就請你到後艚去坐吧。如果有詩,自當別論。”
王爾烈一聽,知道他沒有瞧起北方人。王爾烈也清楚瞭解,這是長期以來南北文人
所留下的磨擦。這種情況,應該得以改變。今日逢這個良機,應該很好地教訓一下曹才
子,讓他代傳江南學士,不要看不起北方人。他想到這裡,看著客船正好扯著一片帆篷。
於是,他從懷中掏出筆墨,站起身來,隨即在那船帆上寫出一首詩,雲:
可恨鋥明偃月刀,
華容道上不攻曹。
只因留得奸曹種,
竟罰詩人坐後艚。
落款:“遼陽王爾烈”。
曹才子一看那詩,詩與字俱佳。再一看那落款,想到傳說他主考江南的情形,知道
是大才子王爾烈到了,著實過意不去,隨即說道:
“詩家,請龍首就座,不必坐後艚。”
接著,兩個人便敘起話來,遂成為好友。待王爾烈到碼頭下船,曹才子便將那王爾
烈寫過的船帆卷下來,保存起來,以為傳世之寶。
初春三月,正是江南焙茶季節。村中的男男女女都攜籃挎筐上山採茶,家家戶戶都
晾茶曬茶,忙個不休。
這日,乾隆、王爾烈一行走到西湖西南山的龍井寺。
老方丈藹然法師好客,置茶款待。
飲茶間,藹然要求乾隆給畫幾幅畫,以為常存。他早就知道,乾隆是當今的有名風
流天子,詩畫琴棋,無一不通。乾隆更是好勝,聽了藹然的所請,當即揮毫畫了四幅水
墨丹青,稱《仕女採茶四屏圖》。
他畫過後,便交給了藹然。
藹然滿心高興,愛不釋手。但是,他發現美中不足的一點,那就是:有畫無詩。於
是,他抬頭看了看乾隆,那意思是讓乾隆再給留下幾句詩。其實,乾隆所以沒有題詩,
那是專門留給王爾烈的。這會兒,乾隆見了藹然的所請,便對王爾烈說道:
“王愛卿,你看朕的四屏畫如何?”
“聖上筆下生花,堪稱上品。”
“那麼,就請愛卿給留下些詩句吧,豈不好上加好!”
王爾烈聽了,只好答應下來。
王爾烈看了第一幅畫,見上面畫的是:茶樹一叢,茅屋兩間,茶女坐於其中。他略
加思索,題詩道:
茅屋座落萬山中,
村南村北盡叢茗。
花後雨前忙不贏,
聖上朝問女茶工。
王爾烈看了第二幅畫,見上面畫的是:兩個包頭巾女子,手執茶籃,正在往山坡上
爬。遂題詩道:
曉起臨裝聊整容,
出戶登山露方濃。
小姑小婦同攜手,
聖問菘蘿第幾峰。
王爾烈看了第三幅畫,見上面畫的是:茅屋青煙繚繞,茶農正在焙茶。於是,他題
詩道:
茶農茅屋傍垂楊,
一帶青煙護草堂。
明月蒙邀來作客,
聖上見女說茶香。
王爾烈看了第四幅畫,見上面畫的是:梅雨江南,時晴時陰。於是,他題詩道:
曬茶天色最難評,
細雨濛濛屢變更。
東山日落西山雨。
君說多晴卻少晴。
藹然看了這四首題詩,連連叫好。
不料,乾隆卻說道:
“王愛卿,朕要問你:畫面上本無有朕,然而你的題詩中卻有“聖上朝問”、“聖
問”、“聖上見女”、“君說”,豈不是畫蛇添足,節外生枝!”
王爾烈說道:
“啟稟聖上:此詩實是稟聖上所畫之本意,臣並未敢畫蛇添足,節外生枝。”
“那麼,那些語句可是由何而來?”
“聖上,此畫是否為你親手所作?”
“是朕親手所作。”
“那麼,畫中所露出的意思,豈不正是聖上本意!”
乾隆聽了,呵呵大笑,說道:
“好你個王爾烈,真是通曉君心啊。”
乾隆、和珅、王爾烈一行,由杭州西南山龍井寺飲過茶,品過茗,便向杭州城裡走
來。
途中,見一草,狀似燈籠花,又似鈴兒。問過路人,才知此草名為鈴兒草。乾隆好
奇,以為此草名好聽,便隨口占了一聯,雲:“風吹不響鈴兒草。”
隨行的王爾烈聽了,見路邊有打碗花在搖曳。打碗花,也叫牽牛花,還叫鼓子花。
其名也很好聽。於是,他脫口對上一聯,道:“雨打無聲鼓子花。”
乾隆一聽,暗自叫好。
偏巧,他們來到杭州城裡,天色已黑,便徑直地進了行宮。這時,有主人登閣點燈
送上茶飯。大家用過膳後,便坐在躺椅上看書,以為逍遣。乾隆看了,便順口說出一聯,
雲:
“等燈登閣各讀書。”
王爾烈聽了乾隆出的上聯後,看了一下乾隆,見他移來椅子,依著身邊的一弈架,
眼望著窗外,看著簾外風搖梧桐。
於是,靈機一動,對道:“移椅依弈一觀桐。”
這副對聯很各別,能夠對上更是不易。上聯的“等燈登閣各”和下聯的“移椅依弈
一”各五個字,都是同音相諧,且動詞“等”、“登”與“移”、“依”相對,名詞
“燈”、“閣”、“書”與“椅”、“弈”、“桐”相對,數詞“各”與“一”又相對,
真稱得上千古妙聯了。
此時,和珅正在看一本名叫《烈女傳》的書。他見王爾烈先後的將兩個楹聯的對句
都搶了去,便有些不太自在。於是,他對乾隆說道:
“聖上,自我大清開國以來,昇平盛世,樂業安居,天下歸一,萬民歡欣,遂在詩
壇上出現一種嵌字詩鐘。現在,王愛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正在興頭,不妨可以試試。”
乾隆聽了,隨和道:
“坤兒說的在理。那麼,你就代朕給王愛卿出一嵌字詩鐘來做,看如何?”
和珅說道:
“正如我所想。我出的這個詩題,就是從我讀的這本《烈女傳》上來的,題目叫
《閨怨》,限用‘溪’、‘西’、‘雞’、‘齊’、‘啼’五韻,詩中要嵌進‘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
‘千’、‘萬’、‘寸’、‘尺’、‘丈’十六個字,詩應是七言律詩,如何?”
乾隆聽了,心想:
“你和珅這小子,也太是刻苛了,這樣的詩,有誰能做得來!”
和珅也自是得意,心想,王爾烈再讓你在聖上面前貶我,今天倒要看看你的好瞧。
沒想,他剛將詩題和要求說出,王爾烈竟將一詩已懸在唇邊了。那詩道:
六曲憑欄九曲溪,
尺書五夜寄遼西。
銀河七夕秋填鵲,
玉枕三更冷聽雞。
道路十千腸欲斷,
年華二八發初齊。
情波萬丈心如一,
四月山深百寸啼。
眾人聽了,一時大譁,都讚揚王爾烈的詩思敏捷,文才過人。在坐的隨行大臣王傑,
乃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狀元。但是,要能以這樣快速度、這樣高水平,做得出這樣詩來,
也是難以成現。想到這裡,他心裡暗自佩服。隨即,王傑又想起一種詩鐘來,要試試王
爾烈的才華。於是,他說道:
“王翰林的嵌字詩,實在高人一籌,我等實不敢當。我現在出一回文詩,它的要求
是:每句從第四字起迴文,迴文接在下句前四個字上,使其輪迴成章,妙然成趣。詩的
題目嗎,就以聖上手中拿的這把小摺扇為題吧。如何?”
王爾烈聽了,說道:
“如此文字遊戲,還勞狀元郎大駕,實不敢當。然而,即然有邀,就只好獻醜了。”
王爾烈說著,便誦出一首七言迴文詩來:
手中執扇引清風,
扇引清風到身行。
風到身行涼且爽,
行涼且爽與仙同。
爽與仙同逢春夏,
同逢春夏別秋冬。
夏別秋冬無暑久,
冬無暑久周復重。
乾隆帝一聽,見身邊的這些學士、才子,以他手中的摺扇作詩題,來考王爾烈,便
也生了興致,隨口說出一聯,雲:
“扇寫丹青,一統江山在手。”
王爾烈聽了,知道這是聖上出聯,要自己作答。他略一張望,見王傑袖筒裡帶著一
冊詩書。於是,靈機一動,答道:
“袖著典籍,無數聖賢並肩。”
對聯極工,天衣無縫,大家都佩服至致。
翌日,乾隆、和珅、王傑、王爾烈等一干人,又在杭州郊外漫遊。
時近中午時分,他們擇一家酒店坐下,等待用餐。
這時,由裡間走出一男一女,前來待客。
那女子,很年輕,只在二八,長得又俏,青絲垂鬢,款款有致;那男子,已年邁,
年在七八,生得蒼老,一頭白髮,行動遲緩。
乾隆見了,還以為這家是子孫店,這男女是祖孫倆,於是他過問了一下。這時,聽
了答話,才得以知曉,這二人是夫妻倆,女的年方十六,男的年已五十六,相差四十年
庚。大家聽了,都有些驚愕,一席無話。待大家吃喝完畢,走出屋來,便都以此引為笑
柄,紛紛談論起來。
乾隆更是興致頗濃,兼感嘆不已,當即口占一詩,道:
二八佳人七八郎,
白髮何須配紅妝。
夜晚同入銷金帳……
待乾隆說出這三句詩後,竟然斷了思路,絕了下句,又一時地想不起來。他轉頭看
了看王傑,王傑又把目光投向了王爾烈。乾隆明白,於是向王爾烈問道:
“王愛卿,何不將下句接來?”
“未經聖上准許,豈能亂斷詩思!”
“好,現在就讓你接來。這是首絕句,四句,你把下句對上吧。但有一個要求,那
就是要切題,要含蓄,不能直露。”
“謹遵聖諭。”
王爾烈說著,便反問道:
“適才,所見那男郎怎生模樣?”
王傑馬上替乾隆接話道:
“一頭白髮。”
王爾烈聽了,又接著問道:
“適才,所見那女子如何模樣?”
王傑馬上替乾隆答話道:
“滿鬢青絲。”
“青絲若海棠是不是?”
“是。”
“白髮似梨花是不是?”
“是。”
“這樣一來,那句詩不是有了?”
“怎講?”
“請聽。”
王爾烈說著,便將那句詩吟出,道:“滿樹梨花壓海棠。”
大家一聽,都報起好來。
乾隆好趣,見王爾烈詩思如此敏捷,又感他將男女之間的那事說得那樣形象、準當、
無誤,便讓他再配上一首,另行悉說一遍。
乾隆是個風流天子。王爾烈知道他的意思。於是,他略一思索,便吟哦道:
滿樹梨花壓海棠,
蜂狂蝶懶銷金帳。
白髮滿意悔紅妝,
只喚佳人無喚郎。
大家一聽,原是將詩句顛倒用了,確也恰當。
途中,見一碾房。一農家少婦懷抱碾杆正在碾米。少婦長得很秀氣,娥眉秀目,苗
條纖細。乾隆一眼看到,便有些邁不動步了。
王爾烈見了,向乾隆問道:
“啟奏聖上:微臣有題不解,想來討教。”
“有何難題不解?”
“請問天下誰的力量大?”
“當然是朕的權力大。”
“請問天下誰為尊?”
“當然是朕為尊。”
“我看,不然。”
“此話何講?”
“依臣看,世上力量最大者莫過於美女,為尊者當然也是美女。”
“何以見得?”
“聖上若無怪罪,臣下這兒有四句詩。”
乾隆一聽王爾烈說詩,便讓他快講來。
王爾烈道:
“四大皆空唯色難,萬乘君王愛嬌顏。美女雖無千鈞鎖,聖上卻圍轉團團。”
乾隆有些不悅,一時無話。
王爾烈見勢,接著又說道:
“臣下尚有幾句,萬歲爺不嫌,且聽我說來,還望斧正。”
乾隆正想要訓他幾句。此時,聽他這樣一說,便道:
“且說於朕聽。”
“此乃是聖上適才所見到的景象也。”說著,王爾烈誦道:
登古道,過皇莊,
見一美女碾皇糧。
一雙玉腕杆頭抱,
兩隻金蓮裙下忙。
汗流粉面花含露,
糠撲娥眉柳帶霜。
輕帚掃,慢簸揚,
幾番駐足整容妝。
勤而儉,賢而良,
可惜佳人配農郎。
乾隆聽了。呵呵大笑,說道:
“王愛卿啊王愛卿,真是位難得天才。我本想要治你罪但也不能了,你的話都說到
朕的心坎裡了。”
說著,君臣來到西湖岸邊六合塔下。
乾隆抬頭一看,見塔上有一匾額,匾額上題“蟲二”二字。
乾隆不解,便邊走邊向身旁隨臣問道:
“此二字,放在這裡,當作何講?”
和珅好搶快,又想到一連幾天也沒能答出使聖上滿意的詩或聯,自是有些不自在。
這會兒,他聽了乾隆的問話後,便首先答道:
“臣下略知一二。想當年,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智鬥法海失敗,法海用金缽將白蛇、
青蛇二仙給扣在六合塔裡了。蛇,亦是蟲也。‘蟲二’,即指此二蛇言。”
王爾烈聽了,沒有出聲。
王傑聽了,說道:
“我雖然尚不十分清楚,但是也感到和大人所言有些牽強。如果就此解說下去,豈
不淺白無物,還能配掛於這座名塔之上嗎!”
乾隆聽了王傑的話,也覺得是理,便沒有再問,開始認真思考起來。
他用樹枝在地面上劃拉幾下,先寫出“風”、“月”二字,然後將二字周邊去掉,
便變成“兎二”二字。“兎”,可寫成“蟲”。於是,乾隆恍然大悟,對王爾烈說道:
“王愛卿,你說對不?”
王爾烈說道:
“對確是對,但尚未全對。”
“那你為啥不早早說出來?是不是因為朕說出來了,你也來個附會?”
“不,我早就知道了,而且更詳”
“如何見得?”
“我已寫好四句詩,那便是答案,早已壓在六合塔下石頭底,聖上可差人去取。”
這時,他們已經離開六合塔六十里路了。
乾隆好勝,便差人乘馬去取。待取來展開紙籤一看時,見正是王爾烈所書,那紙箋
上寫道:
走出六十里,
六合塔藏籤。
蟲二非二蟲。
風月本無邊。
王傑一看,驚叫道:
“‘蟲二’,乃是‘風月無邊’意也。”
乾隆大悟,道:
“王愛卿,非昔曹子建所能比。曹子建七步成詩,你卻在六十里地前就知道此時事
了,真是才高六十里啊。”
於是,王爾烈“才高六十里”的稱謂又傳遍江南。
這日,他們來到長江岸邊。
乾隆眼望西來東去的滾滾長江水,想到自己乃是一代帝王,胸襟豁大開來,遂當即
吟詠道:
金山竹影幾千秋,
雲鎖高峰水自流。
一代帝王繞玉帶,
滿腹經綸滾金球。
遠望湖北百八郡,
近看江南十六州。
一時美景觀不盡,
無緣有份再來遊。
眾隨從聽了,都一致喝彩,說這詩寫得很有氣魄。
乾隆也自覺得意,遂向王爾烈問道:
“愛卿,你看如何?”
王爾烈聽了,說道:
“好是好,但是有兩句要改動一下,會更好。”
乾隆有些不大高興,問道:
“哪兩句?”
“‘一代帝王繞玉帶,滿腹經綸滾金球’。”
“怎麼改?”
“這兩句,要能與眼前的長江景色和氣勢聯起來就好了。”
“應改成何樣?”
“應改成:‘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紅日滾金球’。”
眾人一聽,都歡呼起來。
乾隆聽了,一拍掌,連連讚道:“改得極好。”
正因為王爾烈為其改寫了這兩句,此詩便成為乾隆傳下來的諸多詩中最好的一首,
從此馳名天下。
這次南巡,乾隆得到浙江巡撫王亶望的極力逢迎,招待極為奢侈,以致達到前時的
“福山壽海”程度。
乾隆對此感到非常滿意,打算再次升遷王亶望,以為獎賞。當他將此事說與王爾烈
時,王爾烈這個平時不好多言多語參與朝政的人,此刻慢聲慢語地說道:
“有其鴻就有其微,有其華就有其髒,有其明就有其暗,此中可能蘊含著另外一種
情形,此不可不慮啊。”
沒想,王爾烈的這話,竟然引出一起清理貪汙的大案來。
那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事。
這年,王爾烈、和珅、阿桂、于敏中、劉墉隨乾隆扈駕,西巡甘肅和新疆。
這是在平定了準葛爾叛亂後,這是在乾隆的愛妃香妃死去後,他為了紀慰,這才帶
領文臣武將西巡。
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初,乾隆一行來到甘肅地界。這時,只聽來自甘肅前方軍報的情
況,每次都提到因雨多阻止進兵的情形。這事,使乾隆回想到過去甘肅連年奏報乾旱,
災情嚴重,多有賑濟諸事,遂起疑心。於是,立即停止遊歷,命令王爾烈、阿桂等仔細
訪查辦理,看賑濟有疏漏否。
阿桂,系阿克敦子,字廣廷,號雲崖,乾隆時舉鄉試,初以蔭入官,旋補兵部主事。
歷官經理日講起居注官、武英殿大學士管吏部刑部事、翰林院掌院學士,加太子太保銜。
他平生中,定伊犁,討緬甸,平大小金川,皆有功,封誠勇公。
諡號文成。
此次西巡時,阿桂正在武英殿大學士管吏部刑部事任上。王爾烈正值陝西道監察御
史卸任準備另行供職不久,對於甘陝一帶情況頗為了解。正因如此,乾隆本次西巡,亦
讓他作隨從。
此時,乾隆發現甘肅疑點,便令阿桂、王爾烈以欽差大臣名義進行經理查辦。
阿桂、王爾烈辦事幹練精明,很快查出事實真相,發現重責都在王亶望身上,並幹
繫到有關官員計102人之多。
事情是這樣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乾隆下發諭旨,批准陝甘總督勒爾謹關於在甘肅執
行捐監集糧以度荒年的請求,並將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主持捐監一事。
所謂捐監,就是用錢糧購買監生學銜,以為做進身之級,以抬高自己身價。
當時,甘肅是全國有名貧窮省份之一,時有災荒發生,中央戶部每年都要拿出部分
糧食賑災。這部分糧食,若由國庫撥給,負擔甚重。若通過捐監,每人交上幾十石糧食,
既使其人能得到所捐之監生學銜,又能籌集上數量可觀的糧食。遇有災情,進行賑濟,
於國於民都有好處。同時,甘肅過去也曾搞過捐監。因此,這一義舉很快得到于敏中的
批准。
于敏中,江蘇金壇(今金山縣)人。字叔子,一字重棠,乾隆年進士第一,授翰林
院編修,歷經任日講起居法官、文華殿大學士管戶部事、翰林院掌院學士、文淵閣館閣
事、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加太子太保。他資性過人,才識勤練,博學廣識,尤熟習掌故。
曾參與平定大小金川事。廷議多出其手。卒諡號文襄,著有《臨清紀略》。
對於甘肅捐監事宜,乾隆本人也贊同。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引出一起震驚全國的侵吞國家賑災糧食的案件。
王亶望領旨赴甘肅任後的第六個月,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七月,王上奏疏曰:
所收捐的甘肅安西州、肅州及口內各屬,到九月底止,共捐監生19017名,收各色糧食8
27500石。
乾隆是個精明天子。他憑藉執政經驗,認定有“四不可解”:一是甘肅既貧,如何
在短時間內能有這樣多人捐監;二是甘肅歷年多災,何以有如此多餘糧供捐監用;三是
僅半年就收糧80餘萬石,若沿及數年,當何處去放,為何不提及增倉;四是糧食畢竟出
自民間,集糧如此之多是否有利?
乾隆有此疑心後,即諭令勒爾謹回答。
結果,勒爾謹按照王亶望所想好的圈點,多加詭辯,終於使乾隆未能即刻找出破綻,
只好暫時放下。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撫。他在甘肅任上不到三年,即
收捐監糧食六百多萬石。
這次,經阿桂、王爾烈訪查,真相大白。所謂甘肅收捐監糧食六百餘萬石事,純屬
烏有,為紙上談兵,實際上並未收糧食,而是折收銀兩。
真相大白後,乾隆諭令接替王亶望而現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贊呈報監糧折銀收納實
情。王廷贊奏稱:本人到任後,原不許以糧折銀,但無人捐報,只好按此辦理,每名監
生交銀五十五兩。
這又是一次詐騙聖上。
經阿桂、王爾烈查處,很快查出王亶望、王廷贊等在甘肅將監糧折收銀兩、冒銷賑
糧實情。其作弊手法非常簡單,即將捐監糧數折成銀兩,再以因災賑濟名義冒銷,這樣
其銀兩便落於王亶望等官員手中了。
此時,王亶望因父過世,正在家中丁憂守喪。
乾隆按阿桂、王爾烈所查結果,諭令閩浙總督兼管浙江巡撫的陳輝祖,查詢王亶望。
事情很快弄清。
王亶望等亦供認不諱。
於是,乾隆決定大開殺戒。同年七月三十日,將王亶望就地正法。令勒爾謹自盡。
將王廷贊絞監侯。到本年十月,陸續正法的甘肅官員有56名,發遣流放的甘肅官員46名。
然而,此案並未完結。
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陳輝祖,竟喪心病狂,在負責查抄王亶望家資時,採用以銀換
金、隱藏珠玉等手段,將所搜部分贓物竊為己有。
乾隆聞知,查清,即令陳輝祖自盡。在處理此案過程中,乾隆深感王爾烈的精明和
忠正。然而,王爾烈卻說道:
“此非微臣力所為,而是聖上神明。”
“如何有此說?”
王爾烈說道:
“前時,有貴妃的弟弟高恆,在兩淮鹽政任上,憑職權之便,貪汙白銀三萬二千兩,
被聖上處斬。又十年後,高恆之子、葉爾善辦事大臣高樸,因在葉爾善勒索回民、貪汙
銀兩,又被處死。這事,可以說是聖上大義滅親。如無此,哪有今日的清明!”
“那麼說來,此事今後當堅持下去?”
“政清則國固,法正則民順,自當效之。”
乾隆聽了,大為感動,說道:
“愛卿,不僅是太子之師,也是朕之師也。看來‘老主同場少主師’之說,確大為
準當也。”
果然,此事後,因貪汙案件,乾隆曾先後處決山東巡撫國泰、江西巡撫郝碩、閩浙
總督何提納、福建巡撫浦霖、浙江巡撫福崧等。這樣一來,全國震驚,遂貪弊事大減,
呈一時清明。
甘肅捐監貪汙銀兩案剛剛結束,人們的心境似乎平靜了些,於是便恢復了正常的巡
遊。
途中,乾隆心境還是系在甘肅案子上,臉略呈不悅狀。
和珅一直在乾隆面前應酬,善解人意,便想討乾隆喜歡,以求快活一下。
可是,以什麼為話題呢?
偏巧,前面逢上一座高山,高山前面有株枯樹,長的樣子像個晃杆。於是,他對身
邊的王爾烈說道:
“王大人,你看那樹那山,直挺挺的,既高又大。離遠看,還真與你的個頭差不多。”
王爾烈生得身材魁梧,個頭高大,很有關東人的相貌。他聽了和珅的話後,知道他
這是有意要諷刺戲弄自己。但他沒有出聲,打算聽一聽他的下音。
不料,和珅見了,以為王爾烈沒有察覺,便轉身對劉墉說道:
“劉大人,你看王大人的個頭像何?”
劉墉很是知道和珅的用意,也想調解一下氣氛,引乾隆一樂。於是,他借回答和珅
話題為名,有意要戲耍王爾烈一下,隨即說道:
“對於王大人的奇偉身軀,鄙人是不敢多言,怕有礙貴體。但是,我對前面的山景
倒有個見解,想用一首山形的詩說之,不知可否。”
和珅說道:
“當然可以。只是有一點,我怕王大人怪罪,還是徵求一下他的看法為好。”
王爾烈聽了,知道他倆要聯合起來進攻自己了。他很想要聽聽劉墉話的究竟,便說
道:
“有話說在當面,無妨無妨。”
“好,那就別怪我了。”
說罷,劉墉便面對眼前的景物和身邊王爾烈的形象,將二者融為一起,順口說出一
首詩來,道:
山
晃杆
駱駝鞍
上床不攀
只是要翻船
啊喲吶喊呼喚
兩頭不顫當腰顫
王爾烈一聽,知道劉墉這詩是七句,一句比一句多一字,最後一句為七字,寫出來,
便形成了一首類似寶塔的詩。在詩鐘裡,人們習慣地將這種詩稱為“寶塔詩”。至於其
內容,無疑是在諷喻自己的了。
自然,他要回敬一下了。
劉墉,生來有個缺欠,羅鍋,腰彎,走道面磕頭,回首能看天。那形像,既像犁轅,
又像彎弓,還像豆芽。
王爾烈看了,心中一陣好笑。心想,還說我像個大晃杆呢,看我給你的尊容和上一
首詩來。於是,他說道:
“劉兄的詩,寫得甚高,佩服。不過,我也有一詩,不知可願聽否?”
身邊的紀曉嵐聽了,知道王爾烈要反駁了。如果那樣,將有好戲看了。於是,他想
將事情挑大,便來個趁熱打鐵,說道:
“願意,願意,王仁弟何不快些說來。”
劉墉明知這是紀曉嵐在算計自己,也只好硬挺著了。
這時,王爾烈用眼睛瞄了一下劉墉,說道:
“劉仁兄,既然有邀,小弟也就不客氣了,還請多加指教。”
說罷,便吟哦道:
彎
犁轅
弓張箭
身下江灣
泡泡好舒坦
洗洗軟軟綿綿
生出豆芽伊作餐
劉墉聽了,明知這是王爾烈在挖苦自己,揭自己的短,又影射著一些男女房事,可
謂入木三分了。但是,他並沒有發火,而是就勢引誘道:
“這詩,都是由紀曉嵐身上來的了。王仁弟,何不替兄擊他一下。”
“多謝劉兄提醒,要不然我還忘了。舊時在京,曾給劉兄戲作一詩,今日回憶起來,
覺得尚有些不夠勁,為此我予以補之。雖然此時劉兄有示,我卻無心去光顧紀兄了,還
請不要罵我忘恩負義吧。”
王爾烈說完這話,也不管劉墉如何,便按著他的駝背的這個缺陷,吟哦起來,道:
哀哉兄劉墉,
人喚駝背翁。
遇客先施禮,
無人亦鞠躬。
有心尋地孔,
無面對蒼穹。
仰臥頭有影,
俯眠臉無容。
蝦身窘且縮,
龜脊聳還豐。
面不給懷內,
臀曾藏襠中。
摟妻須凸肚,
抱妾怠偎胸。
彎矢差堪愁,
斷環略亦同。
小橋稱雅號,
新月尚尊名。
望水如垂釣,
懸樑似掛弓。
生前頻點頭,
死後亦謙恭。
大家聽了王爾烈的這番挖苦和戲弄,都笑得前仰後合,直不起腰來。
紀曉嵐在一旁看了看,沒有笑,一板正經,說道:
“王仁弟,不知說完沒有。”
王爾烈想,我已經護庇著你,而是將劉墉鬧了一通,你總不會生起其他的心腸來吧。
於是,他若無其事,坦坦率率地說道:
“說完了,難道你還有補充?”
“補充倒是沒有,卻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未免你太持強虐弱了,大有欺負老實人了
吧。為此,我想來個平衡,也算為劉兄出氣了。”
“你是說仗勢欺人?”
“有那麼一點。”
“那麼你打算怎樣為他出氣?”
“簡單。”
“咋個簡單?”
“仍然照你的形容來。看你跟白的比,有些不白;看你跟黑的比,有些不黑。黑黑
白白,白白黑黑,請你自己去理會吧。”
說著,紀曉嵐就要開口。不料,劉墉卻說道:
“你們的話,一個是持強虐弱,一個是要跟白的相比。請問哪個白,哪個強?”
大家一聽,頓時都明白了。這是話中有話,指有所指。即指向了和珅,因為他常是
仗勢欺人,專橫拔扈,且麵皮生得頗為白淨。
和珅豈能不知!但是此刻也無法還擊,只好強打著笑臉,說道:
“好好,紀學士說得好,快些把那詩拿出來好了。”
紀曉嵐一聽,說道:
“大學士都發話了,看來我不說也對不起諸位了。”
於是,他接著誦道:
黑有幾股黑,
惟卿黑得全。
汗流如墨汁,
屁放似窯煙。
熟藕為雙臂,
燒梨作兩拳。
夜眼漆凳上,
秋水共長天。
王爾烈一聽,知道是紀曉嵐在說他生得黑。他用眼一掃,見紀曉嵐的頭髮已經拔頂,
那禿額在日下閃閃有亮,於是有了矢射之的。但是,他覺得已用了正寶塔詩給劉墉,若
再重之,未免乏味。他又一看,見紀曉嵐身形是上寬下窄。於是,一首倒寶塔詩便形成
了,道:
一輪圓日照沙洲
窩瓜葫蘆油簍
梳子不沾頭
蝨蟣難留
滴溜溜
淨肉
球
聽到這裡,大家都鬨堂笑起。
乾隆也笑了。
這是難得的一笑,眾人都歡呼起來。
偏巧,眼前來到了天山腳下的八角山。八角山,這是一座有名的風景山,由八座擺
成八角形的山組成,故成八角山。八角山的八角八座山上,還各有一亭,若登臨山的最
高處下望,會發現八角山一層高於一層,其所組成的形狀,猶如一座八角亭台。如此景
觀,真是巧奪天工。
面對此景,和珅首先跑到乾隆面前恭奏道:
“此山乃名山八角山也,聖上到此,不能不遊。”
乾隆聽了,又放眼望望,說道:
“既然如此,君臣同遊,以為共樂。”
八角山,屬新疆伊犁地界,此時,早有地方官兵作好警戒,更有新疆督撫帶路,遊
覽八角山便開始了。
待乾隆與群臣及新疆督撫、文人、雅士們走過了八角山的一山一角,爬過了八角山
的一嶺一坡,觀覽過了那裡的碧水青山、參天秀木,聽過了那裡的鶯聲鳥語,以及嗅過
了那裡的花草馨香,便登上了八角山的最高處。這個高處,乃是八角山的核心山脈,屬
於分心地界,站在那裡四望,八角山的八個山頭便擁聚在腳下,八角山的八座亭台便飛
臨於眼中,真乃玄山妙水,塞上仙境也。於是,乾隆便情不自禁地吟哦起來。所吟是一
首即景詩,其詩云:
山下青山綠水灣,
高山流水響潺潺。
深山鳥語千般叫,
倒叫行人萬思難。
長途跋涉多艱險,
曉行夜宿此山間。
人人都說天山遠,
我到天山八角山。
群臣聽了這詩,都一致叫好,稱讚不絕。
和珅歷來善解君意。他見這山的最高處,有一寬闊、高大、漂亮、華麗的亭子,以
供人休息。亭子裡,還備有几案、文房四寶,供遊覽者隨時乘興題寫詩詞聯賦用。
其實,這是新疆督撫專為乾隆早就準備好了的。他們知道乾隆是個風流天子,所到
之處幾乎都要題詠。
這會兒,君臣正好到這個亭子裡。
和珅看了一下亭子,又望了乾隆一眼,說道:
“聖上所做佳章,乃千古絕倫,何不將其錄下來,以為常存,壯此山之美哉!”
乾隆聽了,微微笑道:
“朕,現在有些勞頓,看哪位愛卿為朕代筆?”
其實,他這樣做,主要是試一試群臣的才幹。
聽了這話,和珅便開始點將了。
首先由素來機智過人的紀曉嵐來寫。
寫畢,乾隆看了看,未說可否。
接著由書法震動京師的劉墉來寫。
寫畢,乾隆看了看,未說可否。
隨後由書壇老名士于敏中來操筆。
寫畢,乾隆看了看,又是個未說可否。
不用說,這回該輪到王爾烈了。
乾隆看了王爾烈一眼,說道:
“朕要一幀條幅,你可能解朕意?”
眾人聽了,都有些糊塗,心想,我們所寫也都是條幅,怎麼就不認呢?難道他還有
三頭六臂,會節外生枝不成!
於是,大家的眼睛都睜圓了。
王爾烈並沒有著慌,將紙鋪好,調好煙墨,闊好毫鋒,這才一筆筆、一字字、一行
行寫將起來。
待他寫完,大家一看,都有些糊塗了。
只見他是這樣寫的:
第一行寫“山”一字;
第二行寫“角下”二字;
第三行寫“山八青山”四字;
第四行寫“天到綠水”四字;
第五行寫“山遠我灣高山”六字;
第六行寫“天說都響水流”六字;
第七行寫“山間人人潺潺深山”八字;
第八行寫“此宿夜行般千語鳥”八字;
第九行寫“多艱險曉叫倒叫行”八字;
第十行寫“涉跋途長難思萬人”八字。
眾人一看,都不由得擰起眉頭。只見這個條幅,頂端的“山”字居中,以下諸行以
“山”字垂線為軸,形成左右對稱的塔形,倒也好看,只是豎念不成詩,橫讀不成句,
雜亂無章,烏壓壓一片。
身邊的劉墉、紀曉嵐、于敏中,都為王爾烈捏把汗,怕和珅作梗,從中使壞。哪想,
正這當兒,和珅道:
“王爾烈王大人,你咋難為聖上?更有貶聖上詩作之嫌”。
乾隆聞聽,擺了擺手,說道:
“坤兒,休要胡傳聖旨。”
說著,轉過身來,對王爾烈說道:
“王愛卿,能否給朕破解破解?”
王爾烈笑了,說道:
“回稟聖上:微臣不才,略解其意,還請身邊學兄指正。”
接著,王爾烈對和珅問道:
“本日,萬歲爺帶領咱群臣遊歷的名山叫啥山?”
“八角山。”
“八角山上有幾個角?”
“八角。”
“八個角上有幾個亭台?”
“八個亭台。”
“既然如此,我再接著問:聖上帶領咱走的是個怎樣路線?”
“由山下開始,步步登攀,又環山而轉,遂八個角山都走到了。最後,才來到這個
最高處,並作出了這個錦繡篇章。”
“對。是這樣。那麼,遵照聖意,是要將這八個角山都寫進詩裡,並應該貫進我這
個條幅裡來的,這又是不是?”
“是。”
“既然這樣,以圖導引便可以讀得了。”
王爾烈說著,由“山”字向下畫一垂線,將文字分為對稱的兩半,然後以箭頭示意,
讓大家以此讀去。
大家看了,以圖讀來,不但成句成詩,還現出奇彩:只見八角山的八角皆出現在條
幅文字八角上,且以“山”字示出,宛若一圖:
山
↑┃↓
角┃下
↑┃↓
山八┃青山
↑┃↓
天到┃水綠
↑┃↓
山遠我┃灣高山
↑┃↓
天說都┃響水流
↑┃↓
山間人人┃潺潺深山
↑┃↓
此宿夜行┃般千語鳥
↑┃↓
多艱險曉┃叫倒叫行
↑┃↓
步跋途長┃難思萬人
大家看了這幅詩圖,都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