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鐘磬悠揚
曠代關東才子——王爾烈全傳--5.鐘磬悠揚
5.鐘磬悠揚
千山多古剎,素有五寺、六庵、十觀、十一宮之稱。五寺者,為祖越寺、龍泉寺、香巖寺、中會寺、大安寺;六庵者,為鎏金庵、南泉庵、洪谷庵、木魚庵、伴雲庵、遁頤庵;十觀者,有無量觀、玄真觀、圓通觀、普安觀、青雲觀、慈祥觀、鳳朝觀、白雲觀、武聖觀、雙龍觀;十一宮者,有西海宮、五龍宮、朝陽宮、鬥姥宮、太安宮、泰和宮、聖清宮、聖仙宮、天寶宮、東極宮、晏清宮。五寺者,為佛寺;十觀者,為道觀;六庵者,為女尼廟;十一宮者,為神廟,隸屬於道教,為道觀的一支。這些釋、道、尼庵、神廟,均各具特色。其中,無量觀規模最大,為道觀之首;祖越寺,建立最早,為諸寺廟之祖;龍泉寺,為佛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佛寺之最;普安觀,臨五佛頂,為千山地理位置最高的寺院;中會寺,居五寺之中,為佛家核心廟宇;大安寺,以雄曠稱奇;香巖寺,以名勝最多出眾;五龍宮,為十一宮神廟中最為宏闊的一座,居千山之核心地帶;南泉寺,以門前四十級石階和數百年古柏蒼松稱著;木魚庵,有石呈空心,敲擊時其聲若木魚,天下稱奇,它也因此得名;慈祥觀,以寺院建築臨坡倚山、錯落有致聞名。
千山多奇石、怪洞、偉樹。其奇石者,有獅子巖、振衣岡、睡貓石、夾偏石、無根石、吐符應生石、木魚石等。怪洞者,有香巖寺後山的老祖洞、龍泉寺前山的了凡洞、無量觀側的羅漢洞、普安觀旁的玉泉洞、木魚庵外的朝陽洞;還有鳳朝觀東北角的冷洞,深不可測,可通二百餘里外的醫巫閭山;香巖寺西南角的冰洞,即便盛夏酷暑,洞口尚含涼冰,即使隆冬嚴寒,洞口仍吐熱氣;有的洞還洞中有洞,若觀音洞等。偉樹者,有香巖寺的蟠龍松,形若蟠龍;慈祥觀的掃帚松,狀同掃帚;無量觀正門西側絕壁上的可憐松,生得實在可憐,危畏若墜;南泉摩的古柏,竟不知年。
千山多奇景,僅稱“天”字景者,就讓人數不勝數,聞之無盡。如,無量觀西山上的“一步一登天”、“一線天”、“三十三天”,直至“天上天”。曾有詩云:“別有名天三十三,興來拾級任登攀。舉頭試望絕高處,一色蒼茫接蔚藍。”尤值得一提的是,無量觀西山臥虎峰西北的“一線天”,為一巨大石罅,形若神斧劈就,兩側石壁高十數丈,長數十丈,罅縫寬尺餘,僅容一人身,二人對行皆擦肩;石壁間距上下均等,呈平行狀;罅底有石級百餘階,斜坡而上,步步登高;旅人走到這裡,無不思緒綿長,想到人生在傾壓中挺拔直立,其韻味是何等艱難與深邃。
千山多奇峰。著名者,有仙人台、五佛頂、蓮花峰、月牙峰、獅子峰、彌勒峰、淨瓶峰、缽盂峰、海螺峰、臥象峰、獻寶峰、鵓鴿峰、三台峰、漱瓊峰、松苔峰、上夾峰、下夾峰、筆架峰等。其中仙人台為最高巍,乃千山第一高峰;五佛頂次之,為千山第二高峰。
千山集寺廟、秀石、幽泉、園林於一山,其勝不可數,為關東諸山之冠,遼東名勝之首。歷來多有讚語。有稱其為“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無泉不名”;有譽其為“崢嶸突兀者,千山之奇峰也;窈窕悠遠者,千山之極谷也;青翠陰森者,千山之叢林也;絢麗莊嚴者,千山之古剎也”;還有謂其為“花香鳥語,和風漱泉,徑路縈迴,煙雲變幻,好景紛呈,觸目畢現”。千山,也實在著人留戀。清工部尚書曹璽之子、《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曹寅,在其著述《棟亭詩鈔》封首之署名前的籍貫處即貫以“千山”二字,可見其早以名揚天下了。
千山開發尚古。流下來的傳說中,就有秦莊襄王贏楚的三公主來千山修煉,至今已有二千餘年了。相繼在漢代《三國志》中亦有記載。祖越寺,始建於唐代;龍泉寺,壯闊於隋朝;中會寺、南泉庵,興建於明;無量觀、五龍宮、產生於清。其他寺廟,亦均出現於宋、元、明、清季。
正因為其古老,更為蒼涼古邁之關東增添一絲秀色,亦為遊旅生就一分引人之情味。
陳月琴出家前,其祖姑陳蘭君釋玄子,曾把她帶到千山遊覽。千山五寺、六庵、十觀、十一宮,計三十二座寺院及其遺址,她都遊覽過了。最後相中了木魚庵。木魚庵又是她祖姑住持的地方。所以,待她後來剃度為尼、削髮出家時,便將木魚庵做為自己住持的地方了。
話說陳月琴與王爾烈在千山接觸、久別重逢後,便往來不斷。有時,月琴扮成男裝以學友名義前來幽會爾烈;有時,爾烈著成女衣以尼友身份前去尋找月琴。月琴前來龍泉寺,不是在吐符應生石下或獅子峰石下談心,就是在西閣書房傾吐;爾烈前去木魚庵,不是在睡貓石邊或木魚石上交臂,就是在羅漢洞裡相歡。千山山石莽莽,草木森森,景緻幽幽,自是情侶的好去處。他倆自然也是歡快無比。
乍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元空方丈並不覺。
一日,他來到西閣書房省視課業,忽見那個書生模樣的“學友”又來了。待再看時,發現這個書生的形樣有些不對。又看看王爾烈,則有些窘困和忸怩。待那人離席搭後眼一望時,他不覺大吃一驚,這還了得!
乍開始的一個時期裡,釋玄子禪師並不知。
一日,她來到羅漢洞裡進香火,忽見那個女尼模樣的“道友”又來了。待再看時,發現這個道友的行為有些扎眼。又看看陳月琴,則有些慌恐和不安。待那人離洞用後眼一瞄時,她不覺大吃一驚,非同小可!
於是,她派身邊女尼釋綠了隨後前去盯視。
於是,他派身邊和尚釋晉丘隨後前去探察。
綠了和普丘途中,在中會寺相遇了。
他倆本來相識,將所見到的情況一說,便又都各自地返回到各自的廟裡去了。
元空方丈聽了,並未立即發火,而是將王爾烈叫到龍泉寺講經堂,向他講述起一個古老而悠遠的故事。
他說,遼陽南的遼南一帶,有一座山名叫望兒山。那座山,當人們從南面去眺望時,就會發現它像一個老母親立在那裡向南瞭望。望什麼呢?望她的遠出未歸的兒子。
傳說,很早以前在望兒山下這個地方,住著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著清苦貧寒的生活。老母日耕夜織,省吃儉用,供兒讀書;兒子刻苦攻讀,又很孝順,只盼望能夠科場取中。後來,逢科考之年,兒子乘船跨海進京赴試。不幸途中遇險,船沉人亡。在家中的老母並不知道此事,只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登山眺望。
也許是由於望久了吧。在眺望時,竟幻化出一些圖景來。
一次,她竟然地望到她的兒子歸來了。那是在茫茫的大海中,揚起了一片白帆。風浪中,她的兒子向她奔來了。
她驚喜地向兒子問道:“兒啊,咋回來了?”
兒子答道:“遇到了風險,不能前行了。”
她又問道:“那麼,功名呢?”
兒子答道:“暫時不取了,先在家陪伴老母。”
她不滿意了,說道:“進取向上,豈能半途而廢!”
兒子見母親不悅,便退去了,旋即不見。
又一次,她竟然地又望到她的兒子歸來了。還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揚起了一片白帆。風浪中,她的兒子向她奔來了。
她再次驚喜地問道:“兒啊,這回可是真地回來了?”
兒子答道:“不,你的真兒子並未有回來。”
她聽了,問道:“那麼,你是誰?”
兒子答道:“我是你兒子的魂靈啊。”
她大驚,問道:“那麼,我真正的兒子呢?”
兒子答道:“他已經落海淹死,永遠也回不來了。”
母親有些悽然,蒼茫中,兒子又不見了。
第三次相見,那是在一個日出的早晨。還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一片白帆揚起。風浪中,她見到她的兒子了。
此時,她的兒子身著錦袍,腰扎玉帶,頭戴紗帽,滿面春風地來到了她的面前。
她又是欣喜地問道:“兒啊,你咋才回來呢?”
兒子答道:“我已經考中,獨佔鰲頭,奪得狀元,並且在外面作官了。”
她聽了,說道:“這麼說,是你沒時間回來看媽了。”兒子答道:“是的。我這回是來接你的,咱好永遠在一起,以享天倫之東。”
母親聽了,滿心歡喜,不由得呵呵大笑起來。
哪想,她的這一聲大笑,竟然將她驚醒了。這時她才發現,此乃是個南柯一夢。待她睜眼再去望時,眼前又什麼也都沒有了。只是有著那迢迢的大地,茫茫的海洋。
此後,老母親照樣地登山望著,一次又一次,只將荒坡都踩成了道。
隨著她一次次地登山眺望,她也一天天地變得年邁了。
一日,她又艱難地登上了山頂。
這是她最後一次登上山頂了。待她爬上山頂時,竟閉上了雙眼。說來也奇,老人死後,身子並未有倒下,而是直直地站立著。日久,便化作了這山。
從此,這山便被喚作望兒山。
世上的事情無獨有偶。在此山南還有一山名叫“饅首山”。因為它長得像一個圓圓的饅首而得名。人們都說,那是給這位老母敬獻的供品,以體量她做母親思兒的一片心。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是用來說明此種情況的。民謠雲:
天為蒸籠地為鍋,
柴在深山水在河。
萬里雲霄皆為氣,
敬母獻此大餑餑。
可憐天下父母心喲,這裡面充滿著無盡的悽惋和悲涼。
王爾烈聽到這個故事後,撲通給老方丈元空跪下了,說道:“師父,你不要說了,我全明白了,這是在說我。我今後,一定把心收回來。用在學業上,不辜負你的一片期望就是了。
我知道,這也是父母的一片期望呵。”
元空法師聽了,彎腰將王爾烈扶起,說道:“知道就好。
有些事情,待我以後慢慢地對你講。”
與此同時,木魚庵禪師釋玄子也將紅了找來。她也沒有發火,而是向紅了講述起一個撩撥心機的故事。
她講的是《西廂記》書外的趣談。
她說,《西廂記》成書前,即有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傳世。《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一傳奇小說。蓋寫白衣書生張生與相府閨秀崔鶯鶯於蒲州普救寺相遇,一見鍾情,月下相期,幽會相宿;然而美緣並未作美,最後以鶯鶯另嫁、張生別娶告終。曾有人,將張生說成是元稹的友人、以《楓橋夜泊》詩揚名於中外、並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唱徹於古今的唐代詩人張繼。其實,這個說法被元稹的自身經歷和思想境況給否掉了。元稹成名後,為尋求靠山,娶了尚書右僕射韋夏卿的小女韋叢為妻。在這之前後,他曾拋棄了一個他曾熱愛過的少女。《鶯鶯傳》,既做了此番描摩,又做了那番掩飾,為自己始亂終棄行徑做巧妙辯解。這點,正是他自暴自遺的反映。這是《西廂記》書成前的書外的一樁趣事。《西廂記》書成後,又生出一些軼聞趣事來。《西廂記》十里長亭送別段中有這樣詩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層林盡梁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傳說王實甫寫到這裡時,構想甚苦,思竭意枯,遂仆地而死。他死後,其作並未完成,從此中斷。其餘下的未成功部分,為關漢卿拾筆續之。其實,此說並非傳說,但亦並非實聞,歷來多有爭論。有說,《西廂記》並非為王實甫作,乃出自關漢卿手。持此說者,以元代學者《中原音韻》一書為依據。該書當談到“樂府之感、之備、之難”時,只提到元代的作家“關、鄭、白、馬”,並沒有提到王實甫。“關”為關漢卿,“鄭”為鄭光祖,“白”為白蘭谷,“馬”為馬致遠,乃元代四大雜劇家。此說本難成立,無需多議。但又有一說突起,那就是《西廂記》作者為關、王二人說。持此說者,還明確指出,“王作關續較為可信”。《西廂記》傳世後,曾驚動了歷代不少文人秀士。明代中期詩人兼畫家唐寅,曾為《西廂記》作《鶯鶯遺照》。明代末年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曾為《西廂記》作批。徐士成、徐文長、淩濛初等,曾為《西廂記》刊刻、集註、作評。明末天啟、崇禎年間,閔振聲刊刻《千秋絕豔圖》,卷首即為“宋畫院待詔陳居中摹”《崔娘遺照》,並有也弁題詩,雲:
翠細雲髻內家妝,
嬌怯春風舞袖長。
為說畫眉人不遠,
莫將愁緒對兒郎。
詩,又云:
修娥粉黛暗生香,
淚眼盈盈向海棠。
待到月斜花影散,
一番春思斷人腸。
釋玄子的滔滔不絕的介紹,使紅了震顫了。不瞞釋玄子為大家閨秀,名門才女,所識是多,所知是廣,她心中暗暗佩服。她想,自己雖然也讀了些書籍,但相比之下,所知甚少。
正待紅了做此番思索時,又聽釋玄子說道:“不過《西廂記》終歸是《西廂記》,書本終歸是書本。到後來,崔鶯鶯與張生還是終成大器的,張生髮憤讀書,終於科場獲捷,二人姻緣也走向美滿。”
紅了,乃是千精百怪的姑娘。她聽了這番話後,急忙給釋玄子跪下,說道:“祖姑,你的話我全明白了,你的用意我全領會了。我決不辜負你的殷殷期望。我會很好地處理這件事情的。”
釋玄子聽了,伸手將紅了扶起,說道:“領會了就好,有些事情待我以後再向你講清楚。”
這次談話過後,兩廂都有了改變。
紅了還俗,脫卻了虛家裳,著上了女兒裝,深居故里秀閨,操起花針女紅,端起書本詩章,悉心做起女兒的事情來。王爾烈靜默於龍泉寺西閣,潛心讀書,足不出戶,收住意馬心猿,決心闖出一番大業,鋪開一幅鴻圖來。
事過不久,由王家提媒去陳府說親,兩廂便正式結為秦晉。
當然,在這個事情上,王爾烈的二嫂曹綵鳳是大力支持的,起著主要作用的。她首先說服了老夫人崔雲鶴,又託了妥靠媒人前往陳月琴家,做細緻說和,打通了彼此的思想顧慮和隔閡,消除了疑慮。使得陳家願意將女家嫁了過來。
當然,在這個事情上,木魚庵的禪師釋玄子是關鍵的一個,她回到家後,親自向陳月琴的父母講明瞭此事的利害,並說道:“陳王兩家聯姻,實在是喜上加喜,好上加好。王爾烈將來必有大就,前程無量。”
當然,這樣做也是兩全齊美的事。作為龍泉寺和木魚庵這兩座千山中的清淨禪林來說,那是遮過了其所謂的醜事;作為王爾烈與陳月琴這兩個有情人來說,也終於實現了夙願。
王爾烈與陳月琴成婚後,劉淑香為長,陳月琴為次;劉淑香為正,陳月琴為偏;劉淑香為妻,陳月琴為妾。但是,陳家經過釋玄子的說服,也不反對了;陳月琴更是同意。劉淑香乃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更是以陳月琴為妹妹相稱,好不親熱。
據說,在王爾烈與陳月琴成婚那天晚上,待遠親近鄰走後,曹綵鳳來到了洞房,面對著他倆,還曾戲作一聯。其聯雲:
豆豆還是豆豆,只是金蓮在手兩腳有些修長瘦小;
聯中的“豆豆”,係指豆腐,影射當年王爾烈與陳月琴在豆腐漿嶺下豆腐漿河濱相互所對答聯中的話;“金蓮”,係指陳月琴,是說她經過千山出家、攀登山嶺,雙腳已變得又長又瘦,暗喻她長得更窈窕更秀氣了。
王爾烈更是明白。不過,他聽了這聯後,卻立即回敬一聯,答道:
餑餑仍為餑餑,卻見玉漿下肚兩臀顯得寬厚肥大。
這聯中的“餑餑”,係指當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曹綵鳳讓王爾烈去谷田裡送菠蘿葉餑餑以敬蟲神祈禱年豐事;“玉漿”,係指當時答聯中所說“二更二點二嫂二摟二親二兄”句,暗喻她已身懷有孕,因而臀部發大。事實上,曹綵鳳也確實是有了身孕,都已經顯懷了。王爾烈以此作笑談,也實在是奇妙絕倫了。
這會兒,陳月琴見他叔嫂二人以聯相對,也覺有趣。只是不知王爾烈所和的下聯為啥意思,但是也明白不是好話。她本是打算也就此和上一聯,只覺得自己是個新娘,不便多嘴。於是,她對曹綵鳳說道:“二嫂身子發福,豈不是件好事!”王爾烈聽了,說道:“對對,身子發福,有味有味,二嫂二更更得摟二兄了。”
曹綵鳳一聽,臉忽地變紅,罵道:“驢雞巴撞鐘,要好種沒好種。”
王爾烈聽了,嘴馬上張開,笑道:“狗蛋子敲磬,盼佳人有佳人。”
在這副聯中,上聯前部為鄉謠,下聯前部為俚語,恰好相對;上聯後部的“好種”乃“號種”的諧音,下聯後部的“佳人”乃“假音”的諧音,亦恰好相對。全聯渾然一體,恰當好處,實在妙絕。雖有些不雅,但用在如此環境中,也是妙趣天成了。
王爾烈與陳月琴完婚後,照樣在千山龍泉寺住讀,他的督學師傅還是元空方丈。
不用說,這段時間裡,王爾烈的學習自是安下心來,其學業也是突飛猛進,元空見了也自是由衷地高興。
光蔭荏苒,歲月倥傯,不覺到了轉年三月。
一般說來,舊時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其實也不盡焉,若趕上皇上、太上皇、太皇、太后大壽壽誕之年,或者皇上大婚、國家有重大隆慶之典要頒佈於天下者,以為喜慶,朝廷往往還要設恩科,增加一科考試,以示皇帝對於人才的重視和對於學子的愛護,亦顯示其大仁大德,文韜武略。如,雍正元年(1723年),為胤禎繼位之年份,為了慶賀,皇帝下詔書,告示天下,舉行恩科鄉試、會試,即為加試。
這年三月,王爾烈正在龍泉寺西閣讀書,忽聽得外面寺院裡一通鐘鳴,隨即元空走進屋來。
王爾烈拜見了師父後,忽然想起一件事來,說道:“今年是乾隆十五年,朝廷要舉行庚午科考試,我打算赴試,以驗視一下自己的功底,不知老師意見如何。”
元空聽了,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回答他的話,而問道:“方才,鐘鳴幾通?”
“一通。”王爾烈道。
“鳴一通,你能背誦幾篇文章?”元空問。
“一篇。”王爾烈答。
“不中,相差太遠了。”元空道。
王爾烈有些不信,便勉強赴試,結果名落孫山。
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考試前夕,龍泉寺院裡又傳來了一通鐘鳴,隨即元空師父走進屋來。
王爾烈又向元空要求,打算參加本科考試。
元空問道:“方才,鐘鳴幾通?”
“一通。”王爾烈答道。
“鳴一通,你能背誦幾篇文章?”元空問。
“三篇。”王爾烈答道。
元空聽了,說道:“學習有進展,可以下山赴考了。”
結果,王爾烈科場獲捷,取中拔貢第一名。
原來,清代科舉制度中,州、府、縣級考試時,也就是最初的一級考試,其取中者為貢生。貢生分為五種,其中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通常稱為五貢。五貢,皆算正途出身資格。另外,還有捐納取得的貢生,稱為例貢。在清代的五貢中,以拔貢科名為最高。
王爾烈參加拔貢考試的地點,即在知州吳秉禮主持修建的遼陽儒學學館的考棚裡。這裡,也是少年王爾烈以詩聯激勵吳秉禮產生修建遼陽儒學學館與考棚的地方。這次王爾烈來這裡赴考,自然是多了不少感慨,此不必多說了。
王爾烈拔貢考試獲捷後,仍在千山龍泉寺西閣攻讀。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丙子年。這年,適逢皇太后五十五聖壽,為了慶賀,皇帝詔示天下,舉行恩科鄉試、會試。王爾烈再次向元空師父要求,打算下山去科場赴試。
元空問道:“鐘鳴一通,你能背誦幾篇文章?”
王爾烈答道:“四篇。”
元空說道:“不足取,相差甚遠。不過,你也可以前去參加一次考試,以便取得些經驗閱歷,也好為下次考試作些準備。”
這次是鄉試,為舉人考試。
果然不出元空所料,王爾烈又是個名落孫山。
自此次考試以後,王爾烈再也不提下山考試的事了,一心攻讀課業。
乾隆三十年(1765年),朝廷舉行乙酉科舉人鄉試。
這年正月,王爾烈正在龍泉寺西閣書房認真攻讀,忽然聽得寺院裡鐘聲一陣緊似一陣。
王爾烈聽了,心想,師父元空又快要來了。
果然,他剛這樣想過,元空便推門走了進來。
師生二人見過面後,元空便向王爾烈問道:“現在,鐘鳴一通,你能背誦幾篇文章?”
王爾烈答道:“不多,僅能背誦五篇文章。”
元空笑道:“這回可以下山赴考了。”
接著,元空又說道:“上幾次科考,我本想讓你下山赴考。那幾次,除第一次舉人考試外,也會取中的。但是,都不會取得最好的結果。這次考試,你去參加吧,會給老師爭得來一個好名聲的。”
王爾烈問道:“能取中第幾名?”
元空說道:“我已經寫出了一帖,壓在龍泉寺大雄寶殿的金字牌匾後面的香匣裡,外面用鎖鎖好。待你考試回來,榜發下來,咱倆一起開鎖取帖,看我寫得對否。此時,就不告訴你了。”
王爾烈聽了,說道:“我明白了,這是師父對我的激勵,待我參加考試考出個好成績,也好以此感謝老師的恩典。”
這次鄉試,在盛京參行。
王爾烈在這次鄉試中,獲同科舉人第一名,即為解元。
待他榮歸後,來到龍泉寺謝過了師父元空,二人便來到大雄寶殿,取下放在那塊金字牌匾後的香匣,開鎖取出那帖。王爾烈從元空手中接過那帖,展開一看,只見上面用硃筆寫道:“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舉鄉試,遼陽王爾烈必中解元”落款是“元空”。
王爾烈看了後,打心裡往外佩服師父元空的眼力和妙算。於是,他隨即問道:“以前兩次,為州、府、縣試及鄉試,考取的是貢生、舉人。我尚不知下次考試,也就是京師會試,參加進士考試,那時的情況又該怎樣了。”
元空說道:“前兩次考試,拔貢第一,舉人第一,僅是地方小試也,不值得驕傲。更重要的是下次會試,天下舉子集中於京師,人才薈萃,濟濟一堂,那才是大顯身手的時候呢。”
王爾烈聽了,說道:“師父所言極是。我只是不知師父尚有何指點。”
元空聽了,問道:“現在,鐘鳴一通,你能背誦幾篇文章?”
王爾烈道:“鐘鳴一通,能背誦五篇文章。”
元空聽了後,沉吟一下,說道:“鐘鳴一通,能背誦五篇文章,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說明你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功底。不過,會試是要取中進士的,僅此可就遠遠不夠了。”
“那麼,鐘鳴一通背誦幾篇文章為宜?”
“十篇。”
“十篇?”
“對,鐘鳴一通,要將十篇文章刷地全部背誦下來,中間不帶障礙。那樣,才說明你已經達到操縱自如的熟練程度了。”
王爾烈聽了,沒有多問,只是用心攻讀課業。
王爾烈科場考試,雖然科名很高,但是並不順利。他取中拔貢第一時,已是26歲了。待他取中舉人第一時,已是38歲了。
他取中舉人第一鄉試解元后第二年,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被任命為平谷縣(今屬北京)教諭,待開缺時補之,仍留在千山龍泉寺西閣讀書。
這個時期,王爾烈的生父王縉正在深州學政任上,從父王組正在甘州知州任上。依著他倆的意見,是想走走關係,讓王爾烈出來就仕,但是王爾烈未允。他在信中,向他倆講明瞭自己的想法,又說明了師父元空指教的得力情況。二人聽了,覺得也是道理。出來作官,確實不如留在學館就讀更聚精會神些。於是,他倆便同意了。
轉眼又是六年。
這年是乾隆三十六年(1711年),干支為辛卯年。上年,適逢皇太后八旬萬壽,皇帝詔示天下,特舉行恩科鄉試、會試。
這年王爾烈已經四十有四了。
這年正月,王爾烈正在龍泉寺西閣書房讀書,忽聽得寺院內一通鐘鳴。這次鐘鳴,比歷次聲音都宏亮,都急促,持續的時間也長。他聽了後,心想,這一定是師父有意安排的了。
果然,不多時,元空便走進屋來。
這個時候,元空已經88歲了,滿頭白髮,霜須飄灑胸前,但精神閃鑠,面膛紅潤,氣宇軒昂,不減舊時。
王爾烈見師父來到,便急忙離位,拜見過後,將元空讓到上首落座,隨後泡上茶來。
元空也沒有客套,落座後,執起茶杯,用杯蓋劃了劃浮在水面上的茶花,用唇沾了沾,接著說道:“此時,課業準備得怎麼樣了?”
“比上次鄉試,稍有些進步。”
“鐘鳴一通,能背誦文章幾篇?”
“謹遵師教,已達到當年的教誨。”
“那麼說,可達到十篇了?”
“略有超過,可達到十一篇。”
元空當下考察,發現王爾烈在鐘鳴一通的時間裡,竟能背誦下十二篇。元空大喜,說道:“今年是辛卯年,正值上年為皇太后八旬萬壽,聖上特設恩科鄉、會試。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你可以下山與試了。”
王爾烈聽了,說道:“六年前,弟子參加鄉試時,師父曾給弟子佔一帖,言必中解元,榜發,果然應驗。只是這次會試,不知情況如何了,還望師父明示。”
元空沒有當即答話。待他呷了一口茶後,又用手巾沾了沾嘴唇,用手捋了捋胸前鬍鬚,說道:“我已經斷過了,你這次赴考,可以獲捷,大魁於天下,連中三元。”
王爾烈聽了,面容有些喜色。但是,他深知取得如此成果,是非常艱難的,實在不容易。因此,他沒有出聲,只是靜靜地望著師父。
其實,王爾烈的所感不是沒有道理的。舊時科舉考試,不僅考試極難,就是所設名額也是極有限的。就說五貢考試,一個州、府、縣內,也只能是取中三四名,鄉試舉人考試,一省也只能是取中十餘名;而會試進士考試,最多全國取三百餘名,少者也就在百十名。在這裡能夠取得一席功名,談何容易。有的人,則是攻讀了一輩子書,參加了無數次考試,到最後還是一名生員。這種情況,實在不少。據福格《聽雨叢談·鄉會試掌故》載:“道光六年丙戍會試。總裁:閣臣蔣攸餂、尚書湯金劍、王鼎、副憲陸以莊。二甲一名進士麟魁,字梅谷,為滿洲人中傳臚之始。是科廣東舉人陸雲,年一百四歲,三場完竣,未經中試,賜國子監司業銜。”由此可見,科舉學業之艱難。
這會兒,元空見王爾烈靜靜地望著他,便接著說道:“不過,你的前面有阻啊。”
王爾烈一聽說有阻,便問道:“可否避開?”
元空道:“實在難以避開。所阻者,乃通天之人物也。”
王爾烈道:“那樣,豈不壞事。”
元空道:“非也。你所以能出頭露日,正是賴此人矣。”
王爾烈道:“此人是誰?”
元空道:“只可會意,不可說之,讓事情慢慢地應驗去吧,也好做以考究。”
王爾烈見元空不想說出,也不好再問了,只說道:“師父所言極是,弟子記下了。”
元空道:“今年是辛卯年,日出卯時,是你的吉時,大膽地應試去吧。”
元空說罷,走了。旋即,寺院裡傳來一片鐘磬聲,倒也悠揚。
王爾烈離開千山龍泉寺,到家收拾一下,便赴京科考。曉行夜宿,不幾日便來到錦縣地界。
錦縣,清代稱大淩河城。出了大淩河城,東行六十餘里,來到了一個叫禿老婆店的地方。
原來,這裡本無名,唯有一座三間草舍,守著京奉大道。這座草舍裡,住著母子二人,姓李,相依為命。老母已年逾七十,落髮為禿,人都以禿老婆喚之;子年三十,尚無他業。由於這裡是京奉咽喉,西接山海關,東連盛京,車馬行人很多,附近又無有棧房,行人逢上晚間,只好來李家找宿。母子見此,亦為生計,便開起客店來,儘管是茅舍,生意倒也興隆。
乾隆十九年(1755年)八月,乾隆帝東巡陪都盛京,路過這裡。時值炎日當午,一路飢渴,便停下輦來。隨即,讓身邊侍臣去尋些菜蔬之類東西來。乾隆帝也走下輦來,藉以觀賞一下鄉間風光。
出去尋菜蔬的侍臣,四下看了一下,見附近只有此一家,便走了進去。老媼聽了侍臣的問話後,答道:“我處不種菜蔬,無以貢獻。”
侍臣將此話轉告給乾隆帝。乾隆帝甚怒,便差人將老媼召至跟前,問道:“何出此言?”
老媼聞言,不驚不慌,答道:“地各有主,民各有方,不租不課,何敢自耕。”
乾隆帝一聽,轉怒為喜,知道此乃安分守己良民。於是,他令人將輦上的御馬卸下一匹,又把老媼的兒子喚到跟前。告訴其子說:“你騎上此御馬,限兩個時辰,繞此跑上一圈。然後,將圈內之土地,盡行賜予於你。”
李氏母子照辦了。
接著,乾隆帝又令鋪下紙張,揮筆寫下“禿老婆店”四字,並加蓋“皇帝之璽”大印,遂交給老媼,這才離去。
老媼母子二人皆不識字。自以為土地有用,而筆墨無為。正好,他們草舍門上的紙壞了,便將乾隆帝寫過字的紙張貼於門上,用以避風擋寒。
一日傍晚時分,一進京赴考的舉子來到這裡。他登門一望,一下子看到了門上的字和所加蓋的“皇帝之璽”大印,便急忙跪下參拜。
老媼不知,便問他道:“何以如此?”
舉子道:“此乃當今聖上的御筆,安能如此對待?”
老媼問道:“那麼,當如何對待好?”
舉子道:“當鐫刻成匾額,懸於門首。”
聽了這話,老媼照辦了。不久,“禿老婆店”便聞名於關裡關外了。
“禿老婆店”也很快地闊綽起來。幾年間,便變成了一片烏瓦青磚建築,成為京奉間有名的客店。
這日,王爾烈來到這裡,見天色已經不早,前面又是山巒起伏,沒有客棧,便只好住下了。
翌日清晨,待他用過早飯,準備啟程趕路時,忽見門外有一個拾柴的樵夫,揹著一肩山柴,滿臉流著熱汗迎面走了來。
對於前面的道路,王爾烈並不清楚,隨即上前施禮,問道:“請問老者,前面路途可謂平坦?”
這個樵夫,不是一般人,乃是個落第的秀才,頗知詩書。他聽了問話後,舉目一望,見是個趕考的舉子,便順口答了一句:“身後無石地。”
王爾烈一聽便明白了,這是老者出的一聯。聯中的“石地”,是雙關語,是“拾第”的諧音。意思是說,由此再往前走,也就是我的身後,便是北京地界,乃天子腳下,人才薈萃,進京科考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王爾烈想了想,又望望老者汗流滿面,便出口答道:“眼前有汗淋。”
王爾烈的這個答聯中的“汗淋”,乃“翰林”的諧音,也是個雙關語,正好與上聯的“石地”相對。
老者聽了後,心中很是高興。他想,自己苦讀詩書一輩子了,亦未能考取個功名;今日見到王爾烈又是這樣聰穎敏慧,便執意邀王爾烈到家小坐。王爾烈更是個好結交的人,便隨老者前去。
偏巧,離禿老婆店門前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條船。那是條漏船,上面已經積了水,一船伕正在用撮子往外淘水。
老者見狀,便順口吟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
王爾烈聽了,當即答道:“燈吹吹滅,火吹吹燃。”
沒想,那個擺渡的船伕也是個落第秀才。他聽了王爾烈的答聯來得如此敏快,便也非常高興,隨即接聯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滿還掏。”
王爾烈一聽,樂了。沒想今日竟這樣巧合,興致大發,當即答道:“燈吹吹滅,火吹吹燃,燃仍吹。”
船伕更是開心,緊接著答道:“鍋漏漏幹,船漏漏滿,滿還掏,掏淨可載客。”
王爾烈哪裡肯示弱,當即接上:“燈吹吹滅,火吹吹燃,燃更吹,吹旺好宴賓。”那樵夫與船伕相識,他聽了王爾烈的答聯後,說道:“仁兄,沒有別的,只因你的灶火正旺,還是置酒款待這位去京科考的學兄吧。”船伕好客,早有此意。當下,在船房子置上薄酒素菜,給王爾烈餞行。酒席間,那船伕藉著酒意,說道:“我並不是要甘心落於布衣,也總是想在科場上再試一試,以顯身手。怎奈,當今的考場太黑暗,營私舞弊之事甚多。如果朝廷沒人,有幾個能考得上!”
接著,他講起一件事來。
山東濰坊有一於氏,其家科甲發家,僅在康熙朝,獲取進士功名者,就有七人之多。為何能夠取勝?原來,他家在應付科場考試上,有一套辦法。
他家朝中有人,買通了主考官,在卷面上訂下了暗號。他們的暗號是:見幹勾“幹”,便是於氏。這個暗號,就是“於”字不挑勾,寫成“幹”字。果然靈驗,主考所點中的進士都是幹勾“於”。
酒席間,那樵夫藉著醉意,說道:“仁兄所說極是,像我等老朽,平生已下科場二十餘次了,結果竟未有一次獲中,皆名落孫山。我本是想要再登科場試試,但一轉念,又有何望,只好作罷。科場上的怪事,真是咱們平白人所想象不到的呵。”
接著,他也講起一件事來。
他說,當今的科場舞弊,越來越高明瞭。直接在卷面上就可以表露出來,即便是被他人發現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是巧妙絕倫了。
他說,就拿卷面表露的方法來說,就有好多種。其中有這樣幾個方法。有的可與主考官通融,訂下這樣暗號:如在卷子的首句話中,連用四個“一”字,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情”,或者在卷子的第二句話中,連用四個“子”字,像“子貢子路對孔子曰:‘孔夫子何以謂之夫也?’”這個來源於《論語》中的話,有誰能想到這裡還納有如此汙穢!
他還說,就拿送禮通關節的方法,也越來越巧妙了。
有人竟然以請教詩作為名,向主考贈送字稿,以使主考識其字體。在打點主考上,更是有以點點、圈圈者,表示所送禮物的品級。如有人在詩句旁邊“點點”,說明事成他將以銅錢相贈;有人在詩句旁邊“圈圈”者,其中圈墨圈者,表示事成將以白銀相贈,其中圈朱圈者,表明事成將以黃金相贈。而且,所贈之銅錢、白銀、黃金,還以“圈”、“點”的多少來表示數量。有點一點或圈一圈者,表示數目為一百,有點二點或圈二圈者,表示數目為二百。凡此種種。
王爾烈聽了,大駭,說道:“雍正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喻鴻圖,出任四川鄉試主考時,僅因他的愛妾為貪戀錢財,偷出他的試題予以出賣,結果喻鴻圖竟被處以腰斬。他被腰斬後,並未有當即死去,頭腦尚清晰,於是他用手指蘸著自己的鮮血,在地上一連寫下七個‘悔’字。這事說來,也是夠悽慘的了。然而,當今還有人敢這樣做!”
那樵夫道:“何止是敢!簡直是有些明目張膽了。”
那船伕飲了一口酒後,對王爾烈說道:“仁兄這次赴考,不知可有根基否?”
他所說的“根基”,即指朝廷有沒有人。
王爾烈說道:“生父出任深州學政,從父出任甘州知州,都是科甲正途出身。但是,在朝廷卻沒有人。”
那樵夫道:“要是那樣,不如趁早活動一下,也免得到時候鬧個湊手不及。”
王爾烈道:“我才不活動呢,憑本事吃飯,看他怎樣。如果是真的那樣,我必定要金殿面君。”
那船伕一聽,眼睛瞪得圓圓,說道:“你敢面君?有此膽量!”
那樵夫一聽,眼睛眯得長長,說道:“你欲面君?可能見到!”
王爾烈道:“咱先別說那話了,還是喝酒吧。”
那船伕一聲長嘆,說道:“對對,還是喝酒,莫談國事。”
那樵夫把聲音壓低,說道:“想當年呂留良老先生咋樣來著?到後來還不是落個禍滅九族,家破人亡!”
呂留良,浙江石門人,字莊生,又名光綸,又字用晦,號晚村。自幼穎慧,八歲能文。明天啟六年(1626年)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他曾與黃宗羲、高士魁、張履祥結識,學宗程顧、程顥、朱熹,並對其學和主張大有承續和發展。呂留良特別讚揚朱熹的種族思想。明亡,散家財結客,圖謀復興,備嘗艱辛。事敗,家居授徒。清廷舉博學鴻詞科,他誓死拒薦。後削髮為僧,取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卒前作《析死詩》六篇,以明志。著作有《呂晚村文集》、《東莊吟稿》又與吳之振、吳自牧編刊《宋詩鈔》。歿後,雍正七年(1729年),以曾靜文評獄牽涉,闔門被禍,著述多被毀,但民間亦有流傳。
船伕又是一聲長嘆,說道:“還是不說為好。剩咱二位倒無啥,但是這位王兄,還要科場求功名,莫因此事而影響了人家。”
樵夫聽了,覺得也對。於是,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也對,還是對酒吟聯為當。”
於是,氣氛又開始活躍起來。
那樵夫想了一下,想到方才背柴走過村外時,見路邊黃花初綻,頗為好看。於是,他吟哦道:“村外黃花點點,猶似金釘釘地。”
王爾烈聽了,想到家鄉遼陽城有白塔,路過大淩河城時又見到了白塔。於是,他和聯道:“城內白塔尖尖,如同玉鑽鑽天。”
那船伕聽罷,說道:“路遇仁兄赴京科考,咱還是說幾句祝福的話吧。”只見他想了想,說道:“禿老婆店,店禿客不禿,京師奪冠。”
王爾烈一聽,見他將“禿老婆店”嵌進上聯,於是,便將“大淩河城”也引入下聯,隨即答道:“大淩河城,城大志更大,金榜題名。”
樵夫聽了王爾烈的答聯,覺得實在是恰到好處,入情入理。同時,也並非狂妄,暗自佩服。
船伕聽了王爾烈的答聯,亦是讚個不休。隨即,他又想到自己與樵夫的身世,一個為樵夫,常在山上走;一個為船伕,常在水上行。隨即,他又想到王爾烈方才的問話,準備向山海關行。這些合起來,正好應了“山海”二字,聯想到人生,真處處是“關”啊。想到這裡,他脫口說道:“山關,海關,山海關,關連山海。”
王爾烈聽了,覺得這位船伕此聯出得甚妙,將人生世事與山光水色同山海關闕合為一體了,實為高手。隨即,他想到方才與樵夫、船伕談話的內容和感受。隨即,他又想到樵夫、船伕方才聽了他的問話後,曾向他講明山海關城頭上,有鐘樓、鼓樓各一座,這鐘鼓長鳴,曾包容著世間的多少風雨與情觸!而自己這次奔赴京師,正是要聞一聞這鐘鼓之聲。這些合起來,豈不是一個人生的征程寫照。想到這裡,他立即答道:“鐘樓,鼓樓,鐘鼓樓,樓容鐘鼓。”
王爾烈言罷,便一步步向山海關走去。
背後,樵夫與船伕正目送他一步步消失在漫漫黃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