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帝劉協
杜尚俠>>正說漢朝二十四帝
獻帝劉協
初平元年(190)——延康元年(220)
漢獻帝劉協,字伯和。他是漢靈帝的小兒子,原封陳留王,9歲被董卓擁立為皇帝,40歲告祭高祖帝廟,被迫傳位於魏王曹丕,封為山陽公,最後老死山陽,終年54歲,葬於禪陵。
漢獻帝劉協是漢代的末世皇帝,他的一生是在被挾持和被利用中度過的,漢獻帝的遭遇就是“傀儡”的遭遇。可是縱觀東漢末年的歷史和他本人的身世經歷,或許還不能據此就叛定獻帝無能昏聵。當初在大亂中,董卓去接少帝時,董卓問以“禍亂由起”,14歲的少帝劉辯被嚇得語無倫次,而9歲的劉協卻說得頭頭是道,“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可見他具有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另外,在《諡法》中,“獻”的解釋是“聰明睿智曰獻“,可見他還不是一個糊塗皇帝。
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本不糊塗的皇帝走上一世傀儡的絕境?是誰讓這個聰明睿智的少年揹負了丟失江山的罪名?
身世之悲
光和四年(181),劉協降生。靈帝為保護其子,把他交給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撫養。在董太后的庇護下,劉協得以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4月,靈帝劉宏去世。臨終,劉宏將劉協託付給了當時身為上軍校尉的蹇碩。蹇碩欲立劉協為皇帝,於是設計謀除何進,但事洩而敗。
董太后總想參與朝政,何太后不準,引起董太后強烈不滿。五月,何進與三公一同上書誣陷董太后。五月初六,何進派兵包圍驃騎將軍府,逮捕董重,逼他自殺。六月初七,董太后憂懼交加,含恨而死。
就這樣,劉協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和庇護他的人,眼看便成為待宰的羔羊。但一個既是突然又是必然的變故挽救了劉協的生命,而且戲劇般地把他推上皇帝的寶座。在這個變故中,他迅速成熟起來。然而一個小小的孩童即便是再奇絕聰慧也難逃身為皇室的處境之悲。
終生之悲
失去所有呵護和庇護的劉協,卻鬼使神差地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始了傀儡皇帝被挾持的一生。在這之中劉協憑藉自己的睿智和少年東漢針炙畫像磚(拓片)老成與挾持他的人進行了種種反抗,可這些反抗在老謀深算、狡猾殘忍的梟雄們那裡只能算成是孩童的遊戲,因為他的對手太強大了!他只能輾轉流徙在各個對手之間,憑藉天子最後的那點尊嚴,苟且度日。
董卓暴政:獻帝淪為傀儡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性情粗猛,勇力過人,兇悍無比,且有謀略。最初在涼州任兵馬掾,後在中郎將張奐軍中任司馬。黃巾起義爆發後,涼州韓遂、馬騰乘機聯合進攻三輔(長安城中三個行政區),董卓隨左中郎將皇甫嵩領兵擊退韓遂、馬騰,董卓所領涼州隊伍逐漸壯大。
董卓擁兵自重,漢靈帝有所擔憂,幾次調動,但董卓始終不交出兵權。靈帝無奈,只好就地委他為河東太守。董卓遂屯兵河東,以觀時變。
到何進號令各地豪強入京除滅閹宦的時候,董卓認為時機已到,決意圖謀大事。他在夕陽亭待命數日,聽說宮中有變,遂日夜兼程向京都進發,途中得知少帝被困在北邙,他急忙趕去奉迎。董卓善詐,初進京城,步騎不過三千,而京城內袁紹、袁術和執金吾丁原所領官兵超出三萬,是董卓十倍之多。為迷惑人們,他每夜偷偷地將部隊拉出城外,次日早晨浩浩蕩蕩地返回城中,如此數日,人們天天看見有董卓士卒進城,誰也弄不清楚他到底領來了多少兵馬。不久,他接管了何進及何苗所管轄的州牧,殺了執金吾丁原,收編丁原的士卒,把丁原驍將呂布收為義子,於是兵勢大盛,完全控制了京城。
擁立獻帝之後,董卓升遷為太尉,領前將軍事,不久自封為侯,又戴上相國、太師的桂冠,位在三公之上。他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可帶劍上殿,位尊權重至極。
董卓十分殘忍貪婪。剛入京時,董卓慫恿他的士卒,闖進私宅,姦淫婦女,擄掠財物,謂之“搜牢”,意即在牢固的地方搜尋珍貴的物品。董卓嗜殺成性,文武大臣語言行為稍有不慎即被處死。所以朝廷內外,既有朝不保夕之憂,也充溢著討伐之聲,
為了逃避討伐鋒芒,董卓決定挾持獻帝遷都長安。獻帝初平元年(190年),他發掘諸帝王及公卿的陵寢,搜盡其中珍寶,縱火焚燒洛陽,數百萬官民被驅趕就道,離鄉背井,擁往長安。洛陽,這個擁有200年曆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處是殘垣斷瓦,周圍200裡內均成為一片焦土。董卓到長安後,仍然殘暴殺戮和瘋狂掠奪。他在離長安260裡處的郿縣修築一座高厚各七丈,周圍一里又一百步的寬大宮院,名曰郿塢,又叫萬歲塢。選民間美女千人居其間,金玉珍寶,錦繡綺羅積聚無數,所積穀物可供30年食用。他自稱:“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可以畢老。”
董卓的強盜行徑引起人們的義憤,天下群雄並起,討伐董卓。董卓認為只要弘農王劉辯還活著,就給天下人留下一線希望。於是,他把劉辯安置在內宮閣中,派郎中令李儒給他送去毒酒。劉辯萬般無奈,只得與夫人唐姬以及宮女們訣別,悲憤地飲下毒酒。這一年,他才18歲。
董卓多行不義,積怨甚多,許多人都在尋找機會除掉他。他自己也深知不得人心,時刻警惕防範,加上他的義子呂布武力超群,經常跟隨在他的身邊,所以人們對他很難下手。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用離間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的關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董卓和呂布的反目成仇,是董卓被殺的關鍵因素,據史料和《三國演義》記載,這裡有一個關鍵人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貂禪。
關於貂蟬,《三國演義》上說,她有傾城之姿,原為司徒王允家的歌妓,為了幫助王允為國除奸,自願用“連環計”離間董卓和呂布。最後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她通過自己的姿色周旋在各派政治人物之間,傾倒了眾多英雄豪傑,參與了許多重大的政治鬥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這個美麗的女子是什麼身份,至今還沒有弄清楚。
歌妓說。根據是《三國演義》的描述,王允是漢獻帝時的司徒,因不滿於太師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無良策,終日茶飯不思。他的心腹歌妓貂蟬窺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於是王允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使董、呂彼此恨之入骨,終於反目成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夷其三族。貂蟬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計劃實施得天衣無縫,順利地剷除了當時朝中一大禍害,後人嘆曰:“司徒妙算託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婢女說。根據是《後漢書·呂布傳》。董卓任呂布為騎都尉,非常信任他,於是收他為義子。有一次,呂布因小事得罪了董卓,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及時避開,從此呂布對董卓暗懷怨憤。為了報復董卓,呂布趁機與他的侍婢貂蟬私通,又惟恐董卓識破,由此生出許多矛盾。
秦宜祿之妻說。《三國志·關羽傳》中講到,曹操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城破之後,請把秦宜祿之妻賜我為妻。曹操同意了。後關羽又屢屢向曹操提及此事,曹操不由得好奇心起:“難道那秦宜祿之妻是一個美人兒,讓關羽如此念念不忘?”於是,曹操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自己留下了。關羽沒有得到秦妻,因此心裡很不痛快。
此外,徽劇、川劇、紹劇、京劇都有《斬貂》劇目,寫呂布在白門樓殞命後,其愛妾貂蟬為張飛所獲,送至關羽處。關羽甚愛憐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傑往往以迷戀女色而身敗名裂,便逼令貂蟬自刎。
由於文人的渲染和演繹,貂蟬的來歷越來越撲朔迷離。由於這些故事或多或少與史實有關,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以致歷史上的貂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就成為難解的懸案了。
董卓死訊傳出,人心大快,士卒皆呼萬歲,大街小巷,黎民百姓載歌載舞,長安城中士女歡呼雀躍,置酒相慶。董卓屍體放在街上示眾,後被燒成灰燼。董卓死後,皇甫嵩攻郿塢,殺董曼,從郿塢中搜出藏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奇玩珍寶堆積如山。
可以說,漢獻帝登基之後還未來得及感謝董卓這個大恩人,一切就改變了,董卓控制了朝廷,也控制了他這個新皇帝。他不過是個空頭的天子,是董卓舉給各路諸侯看的一個招牌,不要說重整祖業,就連起碼的尊嚴也不能保障。這時的獻帝只能做一些手頭的小事,然而這些小事反而說明了獻帝絕非平庸之輩。興平元年(194),天大旱,長安城內谷一斛值錢50萬,人相食。獻帝令侍御史侯汶開倉濟民,但餓死者如舊,獻帝懷疑侯汶作弊,於是親自檢驗,證明發放中確有剋扣現象,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濟私,於是下詔杖責侯汶,從而使饑民切實受到賑濟。
李、郭之亂:獻帝亂中飄蕩董卓的死,給獻帝登上政治舞台一次絕好的機會。他命王允錄尚書事,晉升呂布為奮威將軍,二人共同主持朝政。
應該說,王允是個正直忠義、嫉惡如仇的人,但他缺乏政治經驗,缺少對現實政治合理的思考與判斷。誅除了董卓,他理應分化董卓餘部,瓦解敵軍,穩定民心,但他卻不斷打擊,一味株連,當時百姓中流傳說朝廷準備殺盡涼州人,這就使形勢發生了變化。
董卓的部將李傕(jué)、郭汜等都是涼州人,他們曾派人到長安請求朝廷赦免,王允都沒有同意。迫不得已,他們向長安進發,一路上收拾殘兵,共達10餘萬人。
初平三年(192)五月,李傕、郭汜包圍長安,呂布率兵扼守,彼此相持8天不下。後來呂布部下發生兵變,李傕等攻入城內。李傕、郭汜殺掉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及兵民死者萬餘人。呂布率殘部,出武關,投奔袁術。王允被殺。
漢獻帝又落入李傕、郭汜手中。李傕晉升為車騎校尉,郭汜為後將軍,兩人共掌朝政。興平元年(194),獻帝行加冕禮,改年號為興平。
興平二年(195),李傕、郭汜互相猜忌起來,最後兵刃相向,互相攻擊。李傕為取得主動,先派侄子李暹(xiān)率數千人馬脅迫漢獻帝出宮,然後縱兵入宮,大肆搶劫。之後又放了一把火,把宮闕焚燒殆盡。獻帝派太尉楊彪等幾位大臣到郭營中調和,郭汜反而扣留了幾位大臣。楊彪憤怒地說:“君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這些反映了社會的動亂,也可見獻帝的遭遇,他不過是李、郭爭鬥的一種工具而已。
後來,楊定、楊奉、董承等護衛著獻帝逃離李傕、郭汜的圍追堵截,其間段煨(wēi)、張洛還曾想方設法劫走獻帝。獻帝經過千辛萬苦,歷時近半年,興平二年(195)十二月逃到安邑,第二年七月,才回到洛陽。這時的洛陽,經董卓的毀滅性破壞,宮室燒盡,滿目荊棘,人丁無多,一片荒涼。
漢獻帝在李、郭之爭中處於最為悲慘的境地之中。他不僅在政治上成為李、郭爭鬥的工具,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悽慘。有時飲食難以供應,群臣及侍從面有飢色。有一次,獻帝便向李傕要五斗米、五具牛骨以解燃眉之急,居然遭李傕拒絕,最後好歹給了一點臭牛排,獻帝雖然大怒,但也不能把李傕怎樣。獻帝使皇甫酈去說和二人,郭汜同意了,李傕堅決不答應,當皇甫酈向獻帝覆命說:“李傕不肯奉詔,詞語不順。”獻帝連怒氣都不敢有,而是“恐傕聞之,亟令酈去”。195年,李傕、郭汜表面和好以後,獻帝使人曉喻郭汜,要駕幸弘農,郭汜偏不理睬,獻帝無計可施,竟然悲憤得一整天不吃飯,以示抗議。獻帝雖為一代之君,卻遷徙留轉於豪強之間,生命都難以保證,更不要說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了。
曹操專權:獻帝充當“天子”隨著軍閥混戰的愈演愈烈,漢獻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來越大了。建安元年(196),袁紹謀臣沮授曾勸說他,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會收到沒有誰“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識。初平二年(191),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面前稱讚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從事毛玠向他建議:
今天下分崩,乘輿播蕩,生民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獻帝東遷後,曹操覺得機會來了,當時宮中食用睏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一種青黑色的棗)2箱。獻帝都許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另一個傑作。他最初提起此議時,只有荀彧(yù)贊同,並極力說明迎獻帝的迫切性和對今後鬥爭的有利性,說這是一件“大順”、“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迎接由於董承等阻攔並未如願。後來董承為抵抗韓暹的勢力暗召曹操到洛陽。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這樣,曹操藉口京都無糧,要送獻帝到魯陽就食,把獻帝安全轉抵許昌。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於許昌。
曹操對獻帝的物質保障和適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報。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節”即符節,是古代帝王派遣將相委以重任時,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斬殺違犯軍令者的權力;“鉞”是古代一種象斧的兵器,這裡指帝王所專有的、代表征伐之權的一種斧鉞,有了它就有了總統內外諸軍的大權。“錄”即總領諸事之意,“錄尚書事”實即總攬朝政。東漢以來,中央政府中號稱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義上的首腦,實際權力在中朝的尚書檯,皇帝總是挑選親信大臣“錄尚書事”。雖然後來曹操又辭去了大將軍一職,而改任司空,但有獻帝在許昌,他實際獲取了高出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
漢獻帝劉協在許都雖然衣食無憂,卻也無所事事。特別是雖然是貴為天子,曹操也還算尊重自己,但他卻時時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曹操不斷地誅除公卿大臣,不斷地集軍政大權於一己。建安元年八月,曹操進駐洛陽,立刻趁張楊、楊奉兵眾在外,趕跑了韓暹,接著做了三件事: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謂“討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謂“賞有功”;追賜射聲校尉沮俊,謂“矜死節”。然後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來得及反應的情況下,遷帝都許,使皇帝擺脫其他勢力的控制。此後,他還加緊步伐剪除異己,提高自己的權勢。他首先向最有影響力的三公發難,罷免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其次誅殺議郎趙彥,“其餘內外,多見誅戮”;再次是發兵征討楊奉,解除近兵之憂;最後是一方面以天子名義譴責袁紹,打擊其氣焰,另一方面將大將軍讓予袁紹,穩定大敵。其結果自然是“百官總己以聽”,而漢獻帝只是“守位而已”。
曹操的專權行為,引起漢獻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漢獻帝一方面試圖削弱曹操的權力,於是在建安四年(199)“以董承為車騎將軍”;另一方面,準備除掉曹操,恢復皇權。於是他用鮮血寫成了一封詔書,秘密地藏在衣帶之中,賜給董承,讓他與劉備等謀誅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衣帶詔”。這是漢獻帝劉協試圖收回皇權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對命運所做的一次抗爭。但不幸的是,他失敗了。第二年春(即建安五年,200年),密謀洩露,劉備先前已藉故出走,得免於難。幾員主謀董承、王服、種輯等均被處斬,夷滅三族。董承的女兒是獻帝的貴人,這時已懷有身孕,獻帝極力保護,最後竟也未能得免。曹操藉此殺了一大批忠於獻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親信,“左右侍衛莫非曹氏之人者”。
劉備像諸葛亮像
這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取得北方大片土地。此後,曹操相繼佔領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207年),降服烏桓,統一了北方。次年六月,曹操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建安十八年,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
董貴人被曹操害死後,伏皇后內心不安,她寫信給她的哥哥伏完,歷數曹操罪惡,請伏完尋找機會,除掉曹操。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給他哥哥伏完的信被伏家的一個僕人偷偷地獻給曹操。曹操勃然大怒,進宮脅迫獻帝廢去伏皇后。獻帝猶豫不忍。曹操不等獻帝許可,便讓尚書令華歆起草廢后的詔書,逼獻帝蓋印。伏皇后得到詔書,正想搬出後宮,忽然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原來是華歆帶人來搜捕皇后。伏皇后嚇得躲進宮中的夾牆裡,被華歆發現。華歆揪住伏皇后的頭髮,將她拖到外殿。獻帝正在外殿和御史大夫郗慮坐著,見伏皇后披頭散髮,赤著雙腳,情形十分悲慘,不禁淚流滿面。伏皇后對獻帝哭泣說:“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嗎?”獻帝嘆了一口氣,說:“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華歆不由分說,將伏皇后拉走,關在監獄裡,幽閉而死。伏皇后生的兩個兒子被毒死,伏氏家族受株連被處死的有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立他的第二個女兒曹節為皇后。
漢獻帝雖然9歲就被立為皇帝,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做過一天真正的天子。剛即位時,董卓把握朝政;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爭鬥不已,獻帝成了他們爭來奪去的戰利品;逃到洛陽,又落到曹操手裡,成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他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也是一個地道的傀儡。
東漢之悲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襲爵為魏王。獻帝以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親政,於是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其實這早已是個美麗的不可實現的夢想。還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孫權在南方稱臣,曹操還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一邊把孫權的上書傳給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種心跡,他是在做著輿論上的準備,也是讓群臣們做著心理上的準備。果然,侍中陳群立即回應,稱“漢祚已終”,勸曹操“宜正大統”。而曹操則早已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說:“如果天命如此,那麼就讓我做周文王吧!”當初,姬昌反對商朝統治,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他的兒子周武王最後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尊其父姬昌為文王。曹操之意,十分明顯。
曹丕像
曹丕對父親的旨意是最明白不過的了。因此曹操死後不久,他就讓手下的人捏造出種種祥瑞來,說漢代的氣數已盡,將由魏來代替。曹丕還命華歆等人先行到許都,脅迫獻帝讓位。華歆已經起草好了退位的詔書,逼迫獻帝頒佈。獻帝含糊答應,派御史大夫張音將詔書送給曹丕。曹丕正在曲蠡,得到詔書,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不肯接受,上表推辭,如此再三。華歆等人連忙致書勸曹丕登位,一面脅迫獻帝交出玉璽。
三國魏銅弩機三國魏五銖銅錢
220年10月,漢獻帝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建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廢獻帝為山陽公,曹皇后為山陽公夫人,勒令搬出宮去,但仍然可以用漢天子禮樂,算是另眼看待。漢獻帝做了大半輩子的傀儡,到最後也沒有擺脫被取代的命運。
十四年之後,即魏青龍二年(234),獻帝死去,終年54歲。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獻皇帝。
獻帝禪讓,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它標誌著漢朝400餘年命運的終結。如今,經歷了1800年風雨,作為這一歷史事件重要見證的受禪壇和“三絕”碑,仍然存世。
受禪壇位於河南省臨潁縣境內,距許昌市僅15公里。據介紹,原來的受禪壇有三層,非常高大,十分壯觀。當年漢獻帝劉協在壇上請魏王曹丕受禪,親手將玉璽奉上。壇下有400餘名大小官僚和30餘萬禁軍將士目睹了這一事件。
如今,這裡只留下一個荒草叢生的大土堆。直徑300米,高度18米,佔地仍有5280平方米。壇頂有塊鍋蓋大小的地方寸草不生,據說那是當年漢獻帝跪過的地方,為土壇平添了一點神秘的色彩。
距此不遠,有個類似農家小院的建築。那裡擺放著勸進碑和受禪碑。兩碑大小基本相當,受禪碑正面有字22行,每行最滿49個字,全碑共1359個字。現在碑上文字僅存900多個。
這裡平素大門緊鎖,很少有人知道,但這裡面的兩塊其貌不揚且損毀嚴重的石碑,堪稱國寶,是舉世無雙的“三絕”碑!
相傳此碑碑文出自大臣王朗之手,書法是吏部尚書梁鵠的傑作,而刻碑者是當時鼎鼎有名的鐘繇。文章、書法、雕刻,都堪稱絕品,故稱“三絕”碑。作為那個時期保留下來的石碑,它不僅記載了一段歷史,而且也記載了漢字演變及書法藝術發展的過程,其價值很高。
然而,現在它卻被人冷落了。
但歷史畢竟是歷史,這些古蹟文物可能被冷落,但歷史卻不能忘記。
東漢的覆亡一是由於朝政的腐敗,主要表現為皇帝的昏憒,只知貪圖享樂,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敗導致了184年的黃巾大起義。二是由於制度的弊端,東漢時期,特別是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三是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10歲,安帝即位時13歲,順帝即位時11歲。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時只2歲,到3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8歲,到9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15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12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循環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天無寧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拚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實際也滅亡了。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開國,中經明帝劉莊、章帝劉垣、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順帝劉保、衝帝劉炳、質帝劉纘、桓帝劉志,到靈帝劉宏時出現亡國徵兆,最後到獻帝劉協建安二十五年(220)滅亡,總計12帝,歷時195年。
劉協個人小檔案
姓名:劉協出生:光和四年(181)
屬相:雞卒年:魏明帝青龍二年(234)
享年:54歲諡號:獻皇帝
廟號:無年號:初平、興平、建安
陵寢:禪陵父親:劉宏
母親:王美人初婚:15歲
配偶:伏壽皇后:伏壽、曹節
繼位人:無最得意:董卓馬前敘亂
最失意:衣帶密詔敗露最痛心:親自交出國璽
最擅長:隱忍苟活
相關閱讀書目推薦
(1)張斌主編:《亡國之君秘聞·漢獻帝——劉協》,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
(2)劉光勝、劉凌著:《漢獻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徐淦編文,左川甘繪圖:《中國皇帝大觀·漢明帝~漢獻帝》,
(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4)趙雲田等:《中國曆代開國與亡國皇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徐興無:《白日薄西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附錄附錄:漢朝帝王世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