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
杜尚俠>>正說漢朝二十四帝
光武帝劉秀
建武元年(25)——建武中元二年(57)
漢明帝劉莊,作為劉秀之子,最能瞭解其父,評其父皇能上承天命,撥亂反正,讓歷史走出低谷,使天下得以安定,並一心謀求國家振興漢光武帝像,是一位“中興之主”。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光武帝評論甚高,說他“三代以下稱盛治”,認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認定在夏、商、週三代以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說他超過歷史上所有的皇帝!
古人對劉秀做出這樣高的評價,但劉秀本是沒落皇族中的一員,以種田為生,是怎樣成長為一代開明君主的呢?近年來,劉秀吸引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力,成功的劉秀又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人生和政治經驗呢?
克定天下
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父親是濟陽縣令劉欽,一個哥哥叫劉(yǎn),他在家裡排行老三。
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盪不安的時代。西漢從成帝、哀帝以後,社會矛盾極為尖銳。9年,王莽建立了國號為“新”的王朝。但是,王莽上台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本來已經大亂的社會更加混亂。各地的反莽鬥爭風起雲湧。17年,荊州一帶(在今湖北省新莽時期的各種貨幣
)的饑民在王匡、王鳳率領下發動了綠林軍起義;18年,樊崇領導青州饑民發動了赤眉軍起義。
22年,劉、劉秀兄弟在南陽郡(在今河南南陽市)舂陵鄉組織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發動起義。由於劉氏為西漢皇族,所以人們把他們領導的起義軍叫做漢軍。不久,漢軍與綠林軍結為聯軍,共同打擊王莽軍。
新莽“國寶金匱值萬”銅幣
從起兵到推翻王莽新政,再到建立東漢政權,再到消滅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劉秀身經百戰。其中對劉秀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有三次舉動。
昆陽之戰23年2月,即農民起義聯軍建立了“更始”政權後一個月,劉秀與諸將分兵而進,攻下了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縣)、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包圍了宛城(今河南南陽市)。綠林軍的節節勝利,引起王莽的極大恐慌。他派王邑、王尋兩員大將徵調了全國兵力42萬人,號稱百萬大軍,向宛城進發。隊伍路過昆陽,發現駐有義軍,王邑、王尋下令圍困昆陽。
面對王莽軍隊的進攻,對於是否能守住昆陽城,起義軍將領意見頗不統一。外有敵軍壓境,內部軍心浮動,形勢十分危急。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劉秀表現出大智大勇的軍事才能。他力排眾議,冷靜分析,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爭取其他外援夾擊敵軍。
趁著敵軍尚未合圍,劉秀只帶13名騎兵從南門突圍,到郾城和定陵去調集援軍。
六月,劉秀帶領援兵來到昆陽城外,他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一千餘人,在距敵軍四五里的地方擺下陣來。王邑、王尋派數千人前來交戰,劉秀身先士卒,率軍衝入敵陣,大敗敵軍,首戰告捷。這時,綠林軍已攻下宛城,但消息還沒有傳到昆陽,劉秀並不知道。為了鼓舞士氣,瓦解敵軍,劉秀故意派人拿著他親筆寫的“宛下兵到”的書信送往昆陽城中,又故意把這封信丟在路上。王尋、王邑揀到信看後,真的以為宛城的增兵已到,心中十分恐懼。昆陽內外的起義軍形成夾擊之勢,劉秀親自率領3000人敢死隊,從城西渡水,直撲敵人的指揮中心,消滅敵軍的中堅。
昆陽大戰,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給王莽以致命打擊。這年九月,起義軍攻入長安,殺掉王莽,推翻新政。在整個戰爭中,面對號稱百萬的莽軍,劉秀有勇有謀,指揮若定,表現出智勇雙全、凜然不可侵犯的大將風度,也大大提高了劉秀在起義軍中的威望。
鎮撫河北隨著劉和劉秀在宛城和昆陽功勳的建樹,隨著王莽政權的即將滅亡,農民起義軍內部爭權的矛盾便顯露無遺了。劉玄擔憂劉、劉秀兄弟影響他在更始政權中的地位,於是與農民將領“遂共謀誅伯升(劉字伯升)”。劉與其部下以“莫須有”的罪名一同被殺。
劉的死,對劉秀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面對巨大的壓力,劉秀表現出遇大事而沉著冷靜的胸懷與氣度。一方面,他為失去一起舉兵、一齊奮戰、同生死共患難的親哥哥,充滿悲痛,充滿怨憤,史書記載他“獨居輒不御酒肉,枕蓆有涕泣處”(《東觀漢紀·光武皇帝紀》);另一方面,他卻立即從前線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謝罪,不談昆陽之功,不為劉服喪,不與劉舊屬往來,飲食談笑一如既往。但他深知,儘管一時消除了劉玄等人的猜忌與疑慮,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了避開種種矛盾,尋求更大的發展,劉秀一方面隱忍韜晦,另一方面也在暗中擴大勢力和影響,並利用各種機會為擺脫更始政權進而統一天下做準備。
更始元年(23)十月,劉秀奉更始帝劉玄的命令,以破虜將軍兼大司馬的名義出使河北,穩定那裡的局勢。這時的河北形勢十分複雜,劉秀一方面希望早日擺脫更始政權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對在河北的發展信心不足。在這關鍵時刻,馮異、鄧禹等的建議,使他堅定了信心。
馮異,字公孫,潁川人。本為王莽部下,後為漢軍抓獲。馮異敬仰劉秀的仁德,劉被殺後,唯有他理解劉秀的悲痛,寬慰劉秀節哀;在更始政權對委派劉秀巡視河北出現猶疑之際,馮異又勸說劉秀厚交當權左丞相曹競及其子尚書曹詡(yì),最後才得以成行。來到河北,馮異建議應以“施行恩德”為原則,巡行郡縣,處理冤獄,釋放囚徒,關心弱勢群體。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曾與劉秀同時遊學長安。聽說劉秀被派往河北,他立即“杖策北渡”,追到鄴(yè)城。劉秀見老同學前來,笑著試探他:“難道是為做官而來?”鄧禹則坦言:“只希望你能夠一統天下,我從中能夠效微薄之力,垂名青史罷了。”與劉秀徹夜相談,建議他“延攬英雄,務悅民心”,激勵他“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
正當此時,王郎的出現,為劉秀佔據河北設置了很大障礙。
《後漢書·光武帝紀》書影(宋刻本)王郎謊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利用河北地區一些豪強地主為確保自身利益而排擠劉秀的心理,在邯鄲建立了一個新的割據政權。王郎懸賞10萬戶通緝劉秀,更始二年(24)初,劉秀只好從真定北往薊(jì)地,後又慌忙逃離薊城。在南逃途中,他們不敢進入城邑,只能風餐露宿,一路上被王郎軍圍追堵截,險象環生,最後逃到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才始脫險境。在信都,劉秀接受了信都太守任光的建議,發佈檄文,徵發精兵。這樣,劉秀終於站穩了腳跟。
四月,劉秀親自統帥大軍包圍了邯鄲。雙方激戰20余天,王軍被消滅,王郎被殺死於逃跑途中。這樣,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基本上為劉秀所有,河北成為他脫離更始政權、創建統一大業的重要基地。
削平割據25年6月,劉秀在鄗(hào)城(今河北省柏鄉縣北)舉行大典,登基即位。改鄗城為高邑,定為首都,年號建武,大赦天下,東漢王朝從此建立。
東漢建立之初,綠林軍堅守著洛陽,赤眉軍佔領了長安,獨霸一方的地主割據勢力,幾乎遍及大江南北,社會仍處於四分五裂之中,統一全國的進程才剛剛起步,而且任務將十分繁重。劉秀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南征北伐,終於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下面就是他建國以後統一天下的時間表:
25年10月,固守洛陽的綠林軍統帥朱鮪(wěi)在漢軍圍攻下舉城投降。劉秀遷都洛陽。
26年,收復洛陽以東及洛陽至長安沿線的豫西地區。
27年,赤眉軍投降,漢軍佔領長安。
28年,消滅東方的割據勢力劉永。
29年,消滅河北地方勢力彭寵,河西的竇融歸順。
30年,消滅淮南割據勢力李憲,平定關東地區。
31年至36年,消滅了西北的隗囂、西南的公孫述各部,北方的盧芳逃往匈奴。
從22年起兵,到36年消滅公孫述,劉秀在刀光劍影中拚殺了15年!在這15年中,他拚出了一個東漢帝國,殺出了一個統一局面。他死後,文武百官根據他一生的作為,給他定的諡號是“光武”。“光”是光復漢室、光大漢業,“武”是克定禍亂、安定天下。但他對戰爭造成的社會混亂、經濟衰退、人口銳減的直接結果,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因此,自從平定公孫述之後,他不再談論軍旅方面的事情。有一次,皇太子希望聽聽父親打仗的有趣故事,光武帝對他說:“古代衛靈公曾向孔子請教戰爭的事,孔子沒有回答他。這也不是你所要知道的事!”他已經堅定了信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問題上,儘快改變社會面貌。
重建帝國
王莽以新代漢,託古改制,殘酷暴虐,怨聲載道,最終被轟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所推翻。但無論是農民起義軍,還是割據諸雄,對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社會動盪、百姓流離的現實,都顯得束手無策。
新莽嘉量
既要創業,又要穩定,還要發展。歷史已經把責任不可推卸地壓到光武帝劉秀身上,劉秀也便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這個複雜而艱鉅的重任。
其實,在建立政權之初,甚至在鎮撫河北之時,劉秀已經注意在戰爭之餘,著手進行民心的收拾與社會的重建了。
柔道治國建武十七年(41),劉秀還鄉,宴會故舊父老。席間,劉氏宗室的女長輩們都說:“文叔從小就誠實可信,從不假獻殷勤,既爽快,又柔順,所以今天才能光宗耀祖。”劉秀聽後大笑道:“我治理天下,也是想用柔順之道啊!”
“以柔道行之”,確實是劉秀治理國家的一大特色。
還是在他建國之前出鎮河北時,就首先清除苛政,理結冤獄,罷黜貪官,延攬人才,廣施恩澤,取悅於民。東漢王朝建立後,劉秀面臨的是“百姓虛耗,十有二存”的殘破局面。為此,他順應民心,實行寬鬆的統治。
減輕賦稅。為恢復被破壞了農村經濟,建武六年(30),他就下令實行“三十稅一”的田賦制度。每逢突發性的自然災害,他都要下令減免徭役,對於那些鰥、寡、孤、獨、篤、癃、貧而不能自給的,官府經常發給糧食。
解放奴婢。奴婢問題是秦漢以來的重要社會問題,劉秀稱帝后,曾先後九次頒佈詔令,要求釋放奴婢,禁止虐待和殺害奴婢,敢於阻擋者予以嚴懲。這個政策針對積存已久的問題,在嚴重缺少勞力的情況下,免奴婢為庶民對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詔書中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觀點,尊重奴婢的人格,提高奴婢的地位,表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具有進步意義。
停止武力。長期的戎馬生活,使他迫切希望擺脫鞍馬勞頓的辛苦,體會息肩思樂的幸福;長期的動盪混戰,使他希望儘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在他當政的33年中,除了在建國初十幾年時間外,他確實也沒有發動過任何戰爭。
東漢“五銖”銅錢
強化皇權除了經濟上的恢復,政治上的重建也是東漢政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劉秀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集權統治的措施,以此來鞏固統治。
加強中央集權。劉秀提高尚書的權力,把原來地位較低的事務性官員變為政務官,設置尚書檯,掌管全國政事,直接對皇帝負責。他限制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讓他們各有職掌,各負其責,不可逾越,並逐漸削弱他們的權力,有時甚至只是“備員”(充數)而已。他在宮廷內設置中常侍、黃門侍郎、小黃門、中黃門等宦官職務,由他們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這樣,尚書權高位低,三公有職無權,宦官只供驅使,大權便集於皇帝一身。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宦官雖然只供驅使,但實際上權力要大得多,這便為東漢中後期的宦官亂政埋下了禍根。
精簡地方機構。建武六年(30)劉秀就下詔要精簡機構、裁減吏員,詔令頒佈的當年,就“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不僅節省了國家財政開支,而且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另外他又恢復了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的“刺史”制度,除首都和京畿地區外,其他十二州,每州設一刺史,遵照皇帝的命令,代表中央,巡行郡國。從而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監督與控制。
廢除地方兵權。劉秀取消了三種地方軍隊——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撤消了地方軍長官郡都尉,讓地方士兵一律退伍還鄉,從事農業生產。中央軍隊稱南北軍,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軍事行動由京都兵擔任。這樣,既有利於把軍權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亂。
漢光武帝劉秀
合理安置功臣。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周圍都會聚集著一批一同創帝業打江山的功臣。開國皇帝與開國元勳之間往往有著十分複雜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之或驕縱妄為,尾大不掉,甚至危及皇權;或心存疑懼,產生二心,甚至另立旗號。在這方面,西漢初的歷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以致韓信發出“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感慨,道盡了眾多開國元勳的辛酸史。
劉秀是靠著血與火的激烈爭戰創立帝業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將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最著名的是“雲台二十八將”,即鄧禹、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弇(yǎn)、杜藏、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彤、銚(yáo)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等28人。
劉秀對這些功臣中有較高政治才能的,仍加重用,讓他們參議國事。如鄧禹,善於謀略,器量恢宏,劉秀經常委以重任。劉秀即位,任命鄧禹為大司徒,封豐臣侯,食邑萬戶。建武四年(28)春,鄧禹奉命率軍南攻,收降劉嘉,擊敗延岑。建武十三年(37),天下平定,鄧禹被封為高密侯。
另一方面劉秀對那些雖屢建軍功卻缺少治國才幹的功臣,不授以實職實權,只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優遊享樂以盡天年。如馬成,在劉秀征討河北時,他棄官步行,追到滿陽才趕上劉秀。他殺李憲,敗隗囂,破河池,平定武都,曾被封為平舒侯、揚武將軍,最後被封為全椒侯。再如馬武,他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但在戰鬥中卻每次都衝鋒在前,勇猛無敵,屢立戰功。劉秀稱帝后,拜為侍中、騎都尉,封山都侯。劉秀有一次和功臣飲宴歡聚,他問道:“如果你們沒碰上時局大變動,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鄧禹首先說:“我年輕時漢代鳥篆文銅壺曾讀書求學,可以做個郡文學博士。”劉秀認為鄧禹太謙虛,就說:“你是世家子弟,品德志向都很高尚,何愁不做個掾功曹?”其他的人也都一一做了回答。馬武則不假思索地說:“我有勇力有膽量,可以當個守尉,專管捉拿強盜。”劉秀聽了,笑著對馬武說:“你呀,只要不做賊,不被人逮住,能當上一個鄉村裡的亭長,那就很不錯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秀與這些功臣之間的密切關係。儘管如此,劉秀仍只是獎功封侯,而不授予實際權力。
劉秀對這些功臣既督以潔身自愛,又與之其樂融融,難怪清初學者王夫之發出“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的讚歎了!
限制外戚權力。西漢二百多年間,外戚曾多次專權,對漢朝統治威脅最大的有兩次:一次在開國之初的呂后專政;另一次是西漢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繼而居攝稱帝。劉秀少通經史,對此非常熟悉,尤其後一次是他親歷目睹的。與對待功臣的態度相類,他對外戚也是十分謹慎的。
在建國之初,他考慮到外戚是他進行統一戰爭和鞏固政權的依靠力量,因而對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賞。如皇后陰麗華異母兄陰識,在劉秀即位後被任命為騎都尉,改封為陰鄉侯;皇后同母弟陰興一直追隨劉秀征戰,後任衛尉,賜爵關內侯。但統治穩定之後,劉秀便開始抑制外戚勢力,防止他們結黨營私。如衛尉陰興和新陽侯陰就,地位顯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馮衍就是其中的一個。馮衍能詩善文,尤擅辭賦,頗得陰氏兄弟賞識,彼此多有來往,諸王也格外敬重他。劉秀鑑於西漢外戚交接賓客、擾亂朝政的教訓,下令將外戚結交的賓客,皆依法治罪,重者處死,輕者貶官。馮衍也因此得罪,罷官歸家,潦倒而死。這樣,賓客不敢輕易結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輕易招攬賓客了。到他統治後期,對外戚的限制就更加嚴厲了。在太子太傅的選擇上,他明確表示不用外戚陰識,而用正諫之臣張佚。在臨終前四個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禮高廟,降太后呂雉尊號,宣佈她不宜配食高廟。這樣,外戚的參政權力被限制、削弱,威脅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權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強。
力倡教化光武帝劉秀是個儒者皇帝。王莽天鳳年間,他曾到長安跟隨中大夫廬江人許子威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力求通覽博學。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閒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因此,他給人的印象便是“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
以儒家方略治理天下。劉秀深知,奪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將,而治理天下更需要遠見和卓識,靠的是文吏。因而東漢建立之初,他在用武力平定天下,並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來鞏固政權的同時,便致力於復興儒學,注重從意識形態領域來統一和穩定人心,造就和選拔治國之才。他下令廣泛蒐集、整理古代典籍,“採求闕文,補綴漏逸”,他遷都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餘兩(輛)。自此以後,三倍於此”。這就為他復興儒學、推行教化準備了條件。
漢代人騎異獸銅燻爐
興辦學校。他在即位後五年(29)就在洛陽城門外興建起太學,傳授經學。飽學之士,接踵而至。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他還親自巡視太學,賞賜儒生。在他的倡導下,不僅中央立太學,建武年間,許多郡、縣也都興辦學校,“興庠序之教”,而民間創辦的私學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無論是博士,還是經生,都為儒學的傳播、教化的開展進行了人才準備。
選儒生為官吏。劉秀在建國之初便注意“退功臣而進文吏”,這些“文吏”主要是儒生,史稱“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他廣泛搜求儒生,擔任國家重要官職。如《易》學者劉昆、《尚書》學者歐陽歙、《春秋》學者丁恭、《詩》《論語》學者包鹹,都先後被任命都尉、大司徒、侍中等重要官職。這些儒生進入政治,不僅輔助朝廷更好地制定和落實政策,而且對經學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立德垂訓
劉秀是在兩漢之際風雲變幻中登上歷史舞台的。在群雄蜂起的各路豪傑中,“無尺寸之柄”的劉秀何以能夠翦滅群雄、重建漢室?在滿目瘡痍、百業待興的東漢初年,劉秀何以能夠撥亂反正、廢舊立新?在身處種種矛盾、道德淪喪十分嚴重的特殊時代,劉秀又何以能夠與民更始、立法垂制?在62年的人生、36年的事業、3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給歷史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也給歷史留下了許多可資總結的經驗。
謹厚誠信,克勤克儉劉秀9歲喪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長大的。他在叔父任職的蕭縣讀小學,完成啟蒙教育,後到長安太學遊學,專攻儒家經典。寄養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謹厚誠信、勤儉自勵的性格。
遊學長安後,劉秀回到南陽家鄉,操持家業,從事農業生產。史稱他“樂施愛人,勤於稼穡”。由於“長於民間,頗達情偽”,深知百姓稼穡的艱難和民情的好惡,所以他為政寬簡,並大力減輕百姓負擔。鎮撫河北時,赤眉軍在河東,有人曾獻計用水淹之,百萬之眾可使為魚,劉秀沒有采納。還有一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劉秀仁厚的性格。起義之初,人們對劉等人的反莽舉動懷有恐懼,對劉的性格也懷有疑慮,因而或駐足觀望,或“亡逃自匿”,人心搖擺不定。但是,當劉秀頭帶大帽子、身穿絳紅色將軍服、儀表堂堂、威武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都驚訝地議論道:“謹厚者亦復為之!”於是才紛紛參加了起義隊伍,義軍由此得以壯大。
劉秀做了皇帝后,每日都是清晨即起,早早上朝,議政講經,很晚才退朝。處理政務,“兢兢如不及”。太子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注意休息,他卻說:“吾自樂此,不為疲也。”
生活簡樸,不事浮華他“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屢次拒絕群臣“封禪泰山”的進諫,直到死前一年,才帶領百官,登封泰山。針對秦始皇開始形成並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風,他還屢次下詔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這麼躬行實踐的。在為自己修造壽陵的時候,對竇融說:“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陵池,才令流水而已。”他在臨終前,又下了一道遺詔說:“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者。”因而《後漢書·循吏傳》稱頌這個時期是“勤約之風,行於上下”。
廉政和嚴政劉秀對於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和行為,堅決打擊,嚴厲懲處,絕不手軟。建武十五年(39),劉秀頒佈詔書,清查私人所佔土地數額、核查戶口多少年紀大小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這就是東漢歷史上頗有影響的“度田”。但這一政策卻遭到地方豪族勢力不同程度的抵制。剛剛提拔為大司徒的歐陽歙,世授《尚書》,八代為博士,頗孚眾望。但他在任汝南太守期間,沒有按照朝廷的命令認真“度田”,並且貪贓千萬。劉秀知曉後,立即將他下獄,雖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宮闕,請求寬赦,甚至還有人甘願代他而死,劉秀仍將他繩之以法。他還下令考實二千石的官吏,有虛假謊報的,一律加以處罰,一下就殺了河南尹等守相十餘人。
漢代銅豹
劉秀本來不好田獵,有一次偶然乘興去打獵,深夜始歸,上東門侯郅惲拒關不開,第二天又上了一本說:“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日,如社稷、宗廟何?”劉秀看了,賜了郅惲100匹布,而貶了放他進去的東中門侯的官。洛陽令董宣偵知劉秀的姐姐陽湖公主的蒼頭(奴僕)殺了人,逃到公主家裡。董宣乘公主外出,在半路上抓住蒼頭並殺掉了他。陽湖公主向劉秀告狀,劉秀要處死董宣。董宣大聲說:“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劉秀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要董宣向公主賠禮道歉,董宣也不答應。劉秀要武士們將董宣按倒在地,董宣雙手撐地,拒不磕頭。劉秀笑著稱董宣為“強項令”,並賜錢30萬。京劇中有一齣戲叫《強項令》,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從善如流,虛心納諫劉秀是個“謹厚”之人,謹厚的性格使他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形成自己的決策;劉秀還是個英明之主,英明的原因在於他能夠採納眾臣的諫議,從而改正自己的過失。
一次,大司空宋弘奉召參加劉秀的宴會,見宮室內新添屏風上畫的都是漂亮的仕女,宴會中劉秀不時注目仕女圖,宋弘見狀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劉秀聽後立即派人撤去屏風,笑著對宋弘說:“聞義則服,可乎?”擇善而從,虛心納諫,使得劉秀延攬的大批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也使得劉秀及其所建立的政權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決策失誤。
廣納賢士,延攬英才。王莽末年,群雄並起,逐鹿天下。各路英豪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人才,各層智士也用疑慮的內心選擇著主人。正如馬援與劉秀初次見面時所說:“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因而如何對待人才,不僅表明了君主的賢與庸,而且關係著事業的成與敗。
在初到河北的時候,劉秀就採納鄧禹“延攬英雄”的建議,開始制定人才策略,聚集人才。稱帝之後,劉秀繼續貫徹人才政策,為政治中興與經濟恢復提供保障。劉秀政權中的人才十分廣泛。從區域結構上,遍及各地,“雲台二十八將”有11人來自南陽,17人來自潁川、上谷、扶風、東萊、鉅鹿、漁陽、信都等地;從人才來源上,雲集各類,有的是與他同舉義旗的,如鄧晨、李通等,有的是投奔而來的,如鄧禹、王常等,有的則是從敵對營壘中爭取來的,如馮異、竇融等;從社會層次上,包羅萬象,如吳漢曾是“販馬自業”的小商販,王常是出身卑微的布衣,卓茂則是精通經學的儒生。
誠信相待,用而不疑。24年,劉秀攻破邯鄲,誅滅王郎,繳獲一大批秘密文件,其中有大量各州郡將吏與王郎互通的書信,但劉秀無意拆看,立即召集眾將,把這些文件當眾全部燒燬,並宣稱“令反側子自安”。破銅馬時,劉秀對來降的銅馬將領厚加禮遇,並封為諸侯,這些人心存疑懼,於是劉秀又讓他們仍回原部,統領自己的軍隊。劉秀親自騎馬巡視各部,這些將領都感慨道:“蕭王(劉秀曾被更始帝封為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效死乎!”馮異本為王莽任官,劉秀卻信而不疑。由於馮異為人正直,辦事沉穩,不邀戰功,諸將論功時“獨屏樹下”,人稱“大樹將軍”。後被拜為徵西大將軍,長期率兵鎮守關中,權威特重。有人造謠中傷,說他要當“咸陽王”。馮異知道後,上書請求辭職。劉秀則不信讒言,下詔撫慰他說:“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徹底打消了馮異的疑慮。
劉秀之所以在反莽鬥爭中異軍突起,逐步發展,建立東漢政權,最後統一中國,並創造了“光武中興”的局面,與他對人才的重視、信任是密不可分的。
廢立皇后,當機立斷在是非、優劣之間,在選擇定奪面前,劉秀能當機立斷,果敢決策。這在他處理廢立皇后的事件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劉秀最初娶的是陰麗華。陰氏為新野大族,麗華從小知書達禮,而且美貌遠揚。劉秀到新野聽說了陰麗華的美貌,在長安看到皇帝儀仗隊中手執金吾的侍從官的威儀,禁不住感嘆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更始帝元年(24),29歲的劉秀與陰麗華終於喜結良緣。
婚後,劉秀仍繼續致力於反莽鬥爭。征討王郎時,真定王劉揚聚兵10多萬,聽命邯鄲王郎,不肯歸附劉秀。劉植親自前往勸說劉揚,劉揚勉強同意,卻提出與劉秀結親的條件。劉揚有一個外甥女叫郭聖通,欲為其擇一良婿。於是更始帝二年(23),劉秀令劉植為媒,執雁齎金,送作聘禮,擇日親往真定郡迎娶郭聖通。
劉秀稱帝的第二年,議立皇后。他認為陰氏先娶,又雅性寬仁,欲立之為後,但陰麗華認為郭氏有子嗣,又生長王家,堅決辭讓。結果立郭聖通為後,立其幼子劉強為皇太子。但劉秀對陰氏始終念念不忘,一直非常寵愛,這便使得郭皇后對劉秀“數懷怨懟”。這種怨懟之情明顯違背了劉秀倡導的“宮教”,再加上郭皇后不能同宮內其他妃妾友好相處,也不能很好地撫育其他妃妾的子女。劉秀於建武十七年(41)一紙詔書廢除了郭皇后,立陰麗華為皇后。儘管殿中侍講郅惲等曾經進言慎待皇后,劉秀仍堅持自己的決定。後來,劉秀又同意了太子劉強的請求,廢止劉強太子,而立陰麗華的兒子東海王劉陽為太子,改名劉莊,這就是後來的漢明帝。陰麗華後被稱為光烈皇后。
56年,劉秀已經做了30多年的皇帝,他自以為功成業就,可以告慰天地祖宗了。二月,他親自到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禪”大典,祭拜天地。四月,回到洛陽後立即詔令改元,把這一年改稱“建武中元元年”,以志紀念,並表示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之意。想不到第二年劉秀就去世了,時年63歲。
劉秀個人小檔案
姓名:劉秀出生: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
屬相:兔卒年:建武中元二年(57)
享年:63歲諡號:光武
廟號:世祖陵寢:原陵(今河南孟津)
年號:建武、中元父親:劉欽
母親:樊嫻都初婚:29歲
配偶:陰麗華,郭聖通子女:11子,5女
繼位人:漢明帝劉莊最得意:昆陽之戰
最失意:薊城之亡最不幸:父親早逝
最痛心:兄劉被殺最擅長:謀略
相關閱讀書目推薦
(1)張啟琛:《漢光武帝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張鶴泉:《光武帝劉秀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3)臧嶸:《東漢光武帝劉秀大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雷大受:《漢光武帝》,中華書局,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