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元帥不是天才,摸、爬、滾、打都幹過,刀、槍、棍、棒都使過。至於初出茅廬的第一仗,他自我評價三個字:“挺窩囊”!
歷史能造就人,也經常作弄人。
劉伯承在少年時曾過了幾年小康的日子,又就讀於漢西書院和癸府中學。可是,好景不長。父輩們分家以後,各自顧各自。沒幾年父親劉文炳被肺病拖到陰間。劉伯承被迫輟學,下煤洞挑煤,為人打工。有詩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他卻是酸甜苦辣在心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革命風潮席捲神州大地。11月22日,四川革命黨人張培爵、夏之時率領起義軍勝利地佔領重慶,併成立了重慶蜀軍政府,通電全國宣佈獨立。11月27日,立憲黨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
革命的風暴波及大江南北,越過綿亙起伏的山巒和蜿蜒曲折的清裡河,傳到偏僻的山鄉。革命勝利的消息,使劉伯承回想起任賢書先生極力倡導武功的教誨,他第一次強烈地感到:武力是一種神聖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以雷霆萬鈞之力對抗舊的勢力、摧毀皇權統治。此時,風華正茂又幾經磨礪的劉伯承,視野寬廣了,心胸也頓覺開闊。他決心參加反對清政府的學生軍,以自己的武力投入打倒封建統治、拯救中華民族的偉大斗爭中。
母親劉周氏聽說兒子要當兵,雖然在情感上有所不忍,家庭負擔又極重,但她還是支持兒子的行動。同時,母親也琢磨著:劉伯承在娘肚子裡沒有定下前程,十年寒窗同樣沒有前程,兒子的前程在“馬背上”也未可知。應該讓他去闖一闖,頭破血流也無妨!
消息傳開,鄉間一陣譁然。有朋友勸他去經商,不要玩刀弄槍。然而他慷慨激昂地說:“古人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男子漢大丈夫,理應仗劍拯民於水火,豈能只顧自己一身的富貴,纏戀於家中老小呢?”
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毅然剃掉了辮子,扔進浦裡河中,以示與封建的清王朝作最後決裂。正如朱德元帥後來所評價的那樣,“青年時代的劉伯承懷著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改革思想,投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劉伯承滿懷激情,翻山越嶺趕到萬縣,參加了反對清政府的學生軍。這一期間,清政府派大將端方帶領大批鄂軍,以入川查辦為名,氣勢洶洶殺往四川,準備鎮壓起義軍。萬縣學生軍在革命黨人張頤的策劃下四處活動,襲擊和騷擾入川的清兵。劉伯承與許多熱血青年一道,為最後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宣佈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政府,在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被徹底推翻,綿延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告結束。劉伯承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歡呼:“共和萬歲!”歡呼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
1912年春,劉伯承又考入重慶將校學堂。
1980年筆者到重慶採訪,找到了劉伯承當年的同窗邱翥雙老先生。邱老雖已耄耋之年,卻依然記憶清晰,他侃侃而談道:
將校學堂設在重慶市對面嘉陵江以北,過去曾經是清政府培訓綠營把總以上現役軍官的場所。由於該校是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革命黨人在川中辦的第一所軍校,所以很受蜀軍政府的重視和各界人士的關注。學校剛開辦時,由湖南武人孫吳擔任總辦,後由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四川江津人龔遷棟接任。教育長陳德葵是四川武備學堂畢業生。這些人當時都有較強的革命傾向。
跨進校門,就可以看到迎門豎立的一塊醒目牌告:
東望幽燕,尚淪異域,
北會甘陝,警報頻來,
得欲整我師旅,愛在將校得人,
籌辦將校學堂,以為異日北伐之需。
由此可見將校學堂的培訓目標是很明確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剛剛登上政治舞台,已開始懂得“整我師旅”建立新式軍隊的重要,並明確到拯救“異域”,進行北伐的神聖使命。
將校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共有四百多人,分別編為四個大隊,每隊一百多人。劉伯承被分在第二大隊的一排一班。這時,他已經換上了黃綠色豎領緊身的嶄新軍服,頭髮也理成了小平頭,完全是一副英武、威嚴的軍人模樣了。從第一天起,他就立下志願:要做一個為人民努力破敵,為人民謀求利益,矢志保衛民眾的中華民國的革命軍人。從此,劉伯承開始了漫長而又曲折、偉大而又悲壯的軍旅生涯。
將校學堂的課程,是借用日本陸軍部頒發的教材“典範令”,即《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令》。還學些初級的戰術和地形學,並經常在河灘上進行演練。
劉伯承學習軍事十分刻苦,操練時嚴格認真,有時為熟練掌握一個動作,要反覆練習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有一回放春假,邱翥雙去拜訪他,拉開門一看,劉伯承正在地上爬行,練習匍匐前進,邱翥雙說:“老同學,放春假還不出去要一耍,學狗子爬幹啥?”
“打仗的時候,可是硬碰硬的,不練好咋行喲。”劉伯承也笑著回答說,“真能像狗子那樣爬,功夫就到了家羅!”
事隔70年後,邱翥雙回憶這些往事,深有感觸地說:“劉伯承學習軍事,一點一滴都是實在功夫,這是百戰百勝的秘訣啊!”
除學習本校軍事課程外,劉伯承還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軍事書籍,找其它軍校的教材、講義對照參考,以充實自己的頭腦。諸如孫子、吳起、劉伯溫等人的兵法,更是案頭必備,出口能誦。
將校學堂的生活雖然較為平靜,四川的局勢卻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熊克武等人奉孫中山先生的命令,接收四川鐵路股款籌辦蜀軍,以作為蜀軍政府的武裝基礎。1912年3月15日,熊克武率三個營的兵力抵達重慶,被重慶蜀軍政府任命為蜀軍第一師師長。因部隊需要擴充,經協商後決定選拔將校學堂年齡稍長,成績優良的學生編為速成隊。劉伯承也被選進速成隊。經過十個多月的緊張訓練以後,劉伯承以各科目的優異成績結束了在將校學堂的課業。
畢業以後,劉伯承被分配到熊克武的部隊當見習生。這個時候,原來的成都和重慶兩個“軍政府”已經合併,民國以後的四川也統一起來。熊克武部被改編為四川陸軍第5師。劉伯承到部隊當了一段見習生。連裡的主官看他為人老實又精明能幹,舉薦他當司務長,和糧襪財物打交道。儘管他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卻缺乏當家理財的本領。有一次,他發現丟失了五十塊錢,帳面也對不上,只好求助於朋友,東拼西湊,借錢賠帳,狼狽了好一陣子。
在一般人眼中,元帥往往被神化了,似乎從一開始就能征善戰。其實並非如此。劉伯承在剛開始帶兵打仗的時候,也著實窩囊了一陣子。對於這些,劉伯承從不諱言,常常對部屬和自己的子女們談起。
那是在1913年夏天,劉伯承擔任排長,帶領部隊在重慶南面綦江附近跟袁世凱的勢力作戰。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實戰。說真的,當槍“砰砰”直響、子彈呼嘯而來的時候,初次上陣的年青指揮官心裡是不平靜的。在有的人眼裡,戰爭就意味著死亡,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打仗有可能步入榮華富貴的天堂。劉伯承卻是懷著救國救民的激情衝上火線的。這時候,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消滅敵人。
戰鬥打響以後,敵人躲在土堡裡亂放槍。劉伯承奮勇當先,猛衝上去,一下躍到離敵方陣地只有三十來丈的溝坎裡,“砰”地一槍將一名土匪擊斃。但敵人依然憑藉有利地勢進行頑抗、雙方激烈交火。
劉伯承求勝心切,他看到袁軍是一幫烏合之眾,用的又是雜色爛槍,便試圖憑一時之勇帶領部隊猛撲上去。於是,他自己帶頭髮起衝鋒,但回頭一看,身邊只有七八個士兵,後面的隊伍還稀稀拉拉沒有跟上。於是,劉伯承又貓著腰回頭去喊人,好不容易才把後邊的幾個老兵油子攆上陣。可是,到前面一看,四五個先到的弟兄倒在血泊中,其餘的有的嗚嗚哭叫,有的退著往回走,樣子十分狼狽。敵方土堡裡的士兵則大聲笑罵:“狗日的,小兵娃子還想跟老子對陣,還是滾回去討安逸罷!”隨後是一陣密集的槍聲。在敵方火力的脅迫下,這個排只好退下陣來。結果,劉伯承被上司狠狠訓斥了一頓。
打袁軍出師不利,說明劉伯承不是生成的軍事天才。從指揮角度講,綦江戰鬥是失敗的。但通過真槍實彈,取得了一些指揮作戰的經驗和教訓。這種流血的實戰,給人的印象是永生難忘的。事隔多年之後,劉伯承對綦江戰鬥仍記憶猶新,他坦率地說:“第一仗我有勇無謀,沒有打好。”然而,失敗正是成功之母,舉世聞名的軍事家就是從這裡一步步邁向勝利之途的。當時複雜的歷史環境和不斷變化的局勢,又給劉伯承提供了活動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