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湯若望備受寵信 皇三子榮登寶座

高冕>>清王朝皇權交接實錄

第十章湯若望備受寵信皇三子榮登寶座

福臨在皇叔多爾袞死後,才真正成了說一不二的皇帝。有件事促使皇帝對湯若望更加寵信,並認這位有大法道的欽天監為“瑪法”。那是順治八年夏季的一天,有三位滿洲婦女忽然來到湯若望宅邸,她們自稱是湯若望認識的一位親王的眷屬。她們告訴他,府中有位郡主得了重病,但她母親偏不相信醫生,想聽一聽湯若望對治病的見解。湯若望從她們的陳述中得出結論,患者病症並不怎麼嚴重。於是,他鄭重其事地把一面聖牌交給來者,對她們說:“如果病者把這聖物掛在胸前,那她在四天之內便可病體痊癒。”五天之後,這三位女人又來到湯宅,送來一大批錢財和金線繡花的絲織物,連連道謝。原來,那位郡主四天之內果然恢復了健康。過了幾天,她們又給湯若望送了些錢來,湯若望執意不收,她們只得把錢捐給教會。又過了幾天,有位蒙古婦女帶一個使女登臨湯宅,獻給他一宗更大的款項,作為購置蜜蠟和其他做神事物品之用。她們為什麼要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謝呢?正當湯若望不解時,這位蒙古婦女向他道出真相。她說,她的女主人就是皇帝的母親;那位患病又被湯若望治癒的郡主就是順治皇帝即將迎娶的未婚妻。大婚將在八月間舉行,在這之前的一段時間裡,皇帝的未婚妻由皇太后照管養育。後來,皇太后生病,多日不愈,請湯若望為她禱告。就在湯若望為她禱告的第二天,她竟豁然病癒。由此,“義女”與“洋義父”的關係又進了一層。

孝莊皇太后與湯若望的這種特殊關係,對少年天子福臨產生了深刻影響。孝莊皇太后願認湯若望為“義父”,小皇帝也樂意稱他為“瑪法”。“瑪法”是滿語的音譯,意為祖輩、祖宗、祖父或年紀輩分高者,有多種含義。顯然,從孝莊皇太后與湯若望的關係而論,福臨皇帝所稱的“瑪法”是“祖父”之意。皇帝與湯若望的關係不是學生與帝師的關係,也不是孫兒與“瑪法”的關係。在少年皇帝福臨心目中,湯若望是“帝師+瑪法”。少年皇帝與湯若望之間可以講在常人面前講不出口的話。少年皇帝結婚前曾做了一件無道的事情。湯若望向他上書勸諫,並且戴著眼鏡,在“四隻眼睛”之下向他親口說了一些規勸的話。忠言逆耳,皇帝聽了頓時惱羞成怒。湯若望見狀便走開了,可立即又被叫住,皇帝表示願意改過自新,並且將來也願意聆聽瑪法勸諫。皇帝成婚以後,人們仍然能聽到他在道德方面的過失。因此,瑪法又親自給皇上讀他們上的諫書。皇帝一開始強言護短,然後面色慚赤,退入內室中。繼而他又走出來,以平靜的聲音,問湯若望:“瑪法,哪一種罪過是較大的,是吝嗇還是淫樂呢?”湯若望回答說:“是淫樂,尤其是地位高的人們。”皇帝略一思索之後,就點頭默認,並且請求瑪法常來向他進諫。湯若望與少年皇帝之間到了無話不說的地步。一個是知無不言,一個是肯聽勸諫。湯若望除當面進諫外,還在幾年之內向皇上呈遞了三百餘道奏帖,對於國計民生,對於皇上個人的言行品性,提出意見、建議和勸諫。湯若望以“隨時匡建、知無不言”贏得了超常的禮遇。順治帝親政掌握實權後,只有兩人可以在他面前免除跪拜之禮:一位是和碩親王濟爾哈朗,名義上說是因為他過於年邁,實際上更因為他位高權重,皇帝頗為倚重;另一位就是欽天監湯若望,論官職只是區區五品文官。由此可見,湯若望在皇帝面前的禮遇,與親王中坐頭把交椅的濟爾哈朗是等同的。聽到皇帝患天花的消息後,湯若望立即淚流滿面奔赴皇宮,請求面見皇上,但他未能如願。臥在病榻的皇上讓人傳話說,瑪法的忠誠舉動令他很受感動,待他身體好一點會召他進宮的。

時值順治十七年(1660年)底,京城張燈結綵,一派節日景象。為讓皇上逃脫痘症的魔爪,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並頒發大赦令。但一切都不管用,皇上渾身發燙,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漸漸滑向生命的盡頭。這時皇位繼承人問題還沒有解決。皇太后立促皇帝解決這一事件。皇帝想到了一位兄弟,但是皇后和親王們都願意皇帝在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者。皇帝派人詢問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經過思考,建議皇三子玄燁做順治帝的繼位人。湯若望的理由很有說服力:玄燁已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邪惡之病的傷害,而順治帝提出的那位較年長的繼位人人選,則還沒有出過天花。正被天花追命奪魂的順治皇帝深知這種邪惡之病的厲害。這個理由如此到位,如此有力,一下說服了皇帝。

順治皇帝駕崩於養心殿。

此時系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子刻,離董鄂氏去世僅四個多月。順治皇帝福臨,享年二十二週歲零十一個月。遺詔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是皇三子玄燁。皇位繼承人的遊戲規則確立了從皇子中選擇繼位人的制度。這一制度為茲後清國曆代所沿襲,成為定製。旗人入關,佔據中原,日漸融入中原文化,或者說被中華文化同化。順治皇帝對皇位繼承人問題的處理是滿族君主傳統繼位制度與中原嫡長子世襲制相融合的產物。大清國皇帝權杖的移交,在順治帝手裡浸染了濃重的儒家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