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乾隆帝改立嫡為立賢 皇位繼承人懸而未決

高冕>>清王朝皇權交接實錄

第十七章乾隆帝改立嫡為立賢皇位繼承人懸而未決

嫡妻的亡故,不僅意味著摯愛之花過早凋謝,而且意味著乾隆帝夢寐以求的嫡長制皇位繼承方式隨之葬送。遭受如此劫難,能不痛苦得發瘋嗎?

有人悲時有人喜。庶妃富察氏所生的皇長子永璜此時高興不已,認為“母后崩逝,弟兄之中惟我居長”,大有天助我也的快感。雖然父皇存心立嫡,第二次內定皇太子時也沒永璜的份,可現在老天註定父皇要斷立嫡之念了。無嫡可立,不就應當立長了嗎?

永璜禁不住喜形於色,對皇后富察氏之死沒有什麼悲傷可言。庶妃蘇佳氏所生的皇三子永璋得知自己兩次都沒有被父皇看中,富察氏又不是自己的生母,也沒有什麼哀傷的神情。

乾隆帝察覺後,勃然大怒,將永璜、永璋痛斥一頓。永璜“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他的過錯甚至連累到他的幾位師傅,他們因此被扣去部分薪俸。到皇后喪期滿百日時,乾隆帝對兩位皇子的指責不僅沒有逐漸平息,反而大大升級。皇長子、皇三子的政治前途就此斷送。

對於乾隆帝選擇繼位人來說,乾隆十三年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不得不否定了曾經非常熱衷的嫡長制。當年六月,他說:“從前皇太子、七阿哥,朕亦非以系皇后所生另加優視,因較眾阿哥實在聰明出眾,亦爾眾人所共見共聞者。”這就是說,他首次確立皇太子以及後來內定永琮為皇太子,不是為了立嫡,而是為了立賢。這與他半年前永琮夭折時吐露的立儲宗旨相比,顯然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也就是從這一年起,乾隆帝不再急於確立繼位人,轉而對各位皇子進行長時期地用心培養和秘密考察。這表明,在遴選大清國皇位繼承人這個問題上,他不再與先父雍正帝背道而馳,而是掉過頭來,走上了父親走過的那條路。

接下來,哪位皇子將是皇上看中的繼位人呢?對此,朝野非常關切,但皇上何時立皇太子,立誰做皇太子,誰敢多嘴多舌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時屆六十二週歲的乾隆帝用硃筆確定了繼位人的皇子之名,密封后藏於“正大光明”匾之後。這表明,長達二十五年的考察告一段落,乾隆帝終於又一次確定了繼位人。選定的繼位人是誰?只有天知道,只有弘曆本人知道。

弘曆這次內定皇太子的做法,不同於先父雍正帝,也不同於他自己首次建儲,沒有在建儲時公開宣示諸王和文武大臣。不過,他倒是效仿父親生前的另一招,書寫了一份與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一模一樣的密旨,藏於一小匣內,走到哪帶到哪,以防不虞。在一切辦妥之後,為防不測,他只向軍機大臣透了個底,知情範圍極小,行動極為秘密。對於絕大多數滿漢朝臣、地方官員和天下百姓來說,皇上準備何時確定皇太子,皇上決定選擇哪位皇子做皇位繼承人,在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六十年長達四十七年的時間裡,始終是個謎。

究竟誰是乾隆帝心目中的繼位人?乾隆帝對此一直不透丁點信息,至嚴至密,滴水不漏。於是,國中朝野乃至鄰國對此進行了漫長的猜議。

乾隆帝一輩子生了十七個兒子,都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十七位皇子大多壽數不長,有的非常短命。其中,皇九子出生十個月就死了,還來不及取名字;曾被內定為皇太子的皇七子永琮,死時僅一週歲零八個月;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死時都不滿三週歲,前者僅活了兩週歲零一個月,也是來不及取名字就死了,皇十三子只活了兩週歲零七個月;皇十四子、皇十六子死時都不滿三週歲,皇十四子活了兩週歲零九個月,皇十六子活了兩週歲零五個月;曾被立為皇太子的皇二子死時僅八週歲零四個月。超過十八週歲、長大成人的皇子有十人,分別是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王成、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王容、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王星、皇十二子永王基、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其中五人沒有活過四十週歲。

成年皇子被朝臣乃至百姓私下裡一個個捏來捏去,猜測著誰能被皇上慧眼看中登上皇太子寶座。

乾隆六十年(1795年)新正,乾隆帝舉行家宴,對皇子皇孫一一賞賚,獨不賞皇十五子永琰。人們正感意外之際,只聽乾隆帝對他說:“爾則何用銀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銀子對你有什麼用呢?”此語意味深長。由此,乾隆帝內定二十多年的繼位人才隱約浮出水面。

沉重的懸念,漫長的猜測。

萬歲者誰能萬歲?人們嘴裡喊著,心裡並不相信。隨著乾隆帝逐漸年邁,憂國憂民者的心也揪得越來越緊:萬歲爺,得趕緊選定皇太子了!但選擇皇太子是皇上獨裁之事,天下臣民沒有參與的權利,人們只能在暗地裡瞎操心。儘管乾隆帝將天下視為一己之天下,但天下畢竟是天下百姓之天下。乾隆帝對於繼位人的獨裁行徑對優選繼位人沒有好處,對穩定人心也沒有好處。國家皇位繼承人懸而未決,必致人心浮動,加劇暗中角逐。

所幸,乾隆帝膝下沒有康熙朝那班權慾薰心、如狼如虎的皇子。

所幸,乾隆帝本人如此健康長壽!

高宗乾隆皇帝(1711—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