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位之爭愈演愈烈 各路人馬明爭暗鬥
高冕>>清王朝皇權交接實錄
第六章皇位之爭愈演愈烈各路人馬明爭暗鬥
關鍵時刻,一個大人物往往因某個關鍵細節沒有把握好,導致形勢逆轉,釀成難以挽回的失誤,甚至導致歷史改變軌跡。多爾袞就是一個忽視關鍵細節而與皇位擦肩而過的人物。
白旗三王畢竟是沐浴著血風腥雨成長起來的,面對兩黃旗咄咄逼人的氣勢,並未畏縮卻步。多爾袞胞兄英親王阿濟格、胞弟豫親王多鐸公開倡議,要多爾袞繼承皇位。多爾袞見兩黃旗大臣握劍在手、蠢蠢欲動,隨時準備殊死一搏,一時猶豫不決。多鐸見多爾袞竟沒有膽魄站出來做皇帝,忍不住高聲吼叫:“如果你不願當皇帝,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多鐸自薦當皇帝的方案被多爾袞當場否決。多爾袞冷冷地說:“太祖遺詔提到的還有肅親王豪格,又不單單是你一人!”言下之意是說,太祖遺詔上有名字並不能作為今日當皇帝的資格。此語一石雙鳥,不僅否決多鐸為帝,同時表明他不同意豪格為帝。多鐸這一提議被胞兄多爾袞否決後,很快提出第三人選:“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他轉而推戴代善繼承皇位。
代善是註定要成為這種角色的。論年紀,他在兄弟中居長;論實力,他和兒子嶽托領有正紅、鑲紅兩旗,膝下還有一群相當了得的兒孫,也有相當的政治軍事實力。因此,在政治角逐的棋盤中,他始終是一枚不可忽視的棋子。然而,禮親王代善老焉!他的勃勃雄心已在漫長的政治沙場裡磨損耗盡。他在太祖努爾哈赤年代曾被選為繼位人,但一樁似有非有的政治醜聞使他失去了作為繼位人的政治資本。代善身上有許多悲劇性格,但也有難能可貴的東西,這就是頗有自知之明。他也許不知道如何去駕馭局勢,但知道自己不該有非分之想,知道如何擺脫險惡的政治漩渦、明哲保身。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保存實力、地位和身家性命,在大清國多變而兇險的政治棋盤裡始終沒被人吃掉。他知道自己這枚棋子是什麼分量,他是絕難坐到帥位上去的,若有非分之想,就會身敗名裂。此時此刻,他所有政治企圖的中心,就是千方百計地保全兩紅旗的實力,保住高官厚祿和身家性命。
從步入勤政殿起,持重的禮親王代善一直一言不發。沉默是代善的人生哲學。現在,代善見自己被多鐸抬出來,推上了刀光劍影的政治角鬥場,到了必須表明立場的關口,立即站出來表態:“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這就是說,他認為自己年邁力衰,不適合繼承皇位,他提議立多爾袞或者某位皇子當皇帝。推戴新皇帝,別人只提一個人選,代善竟提出兩個。這就是代善!這一提議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核心是皇子派、多爾袞派都不得罪。
這時,肅親王豪格審視著瞬息多變的局勢。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肯定會支持睿親王做皇帝,這是早已料到的。禮親王代善明哲保身,是棵牆頭草,這也在意料之中。他始終關注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態度,希望他這枚舉足輕重的棋子出手,將政敵多爾袞逼到牆角,令其自知不可而俯首稱臣。可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猶如蟄伏深潭的千年老龜,不動聲色。
肅親王豪格審時度勢,把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統領的鑲藍旗看做這場政治角鬥中的一支關鍵勢力。前兩天,先王皇太極的親信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人來到他府中,私下密謀,提出擁立他當皇帝。豪格興奮之餘,清醒地認識到,似乎單靠先皇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實力,難操勝券,還需爭取其他勢力加盟。算計再三,他把鄭親王濟爾哈朗選定為爭取的同盟軍。他派固山額真何洛會、議政大臣楊善前往鄭親王府,給鄭親王捎了個口信,稱“兩旗大臣已定立我為君,尚須爾議”。透這個底,等於向鄭親王傳達瞭如下信息:其一,我豪格已獲得相當實力的支持;其二,我豪格十分看重你鄭親王,將你視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三,希望你鄭親王給予支持,在緊要關頭投我一票。
經過透徹忖度,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內心泉水般清澈。無論是為報先皇厚恩,還是為保自己的顯赫地位,都應擁戴豪格上台當皇帝。但白旗三王不是好惹的,他們圖謀帝位心切,一定不會善罷甘休。鬧不好,大清國就會展開一場血腥廝殺。鄭親王決計不把事情做絕。所以,當肅親王豪格的來使踏進鄭親王府遊說時,鄭親王很策略地表示支持豪格繼承帝位,同時又說,這層意思睿親王“尚未知,待我與眾商議之”,其實是含蓄地提醒豪格,在你通往帝位的道路上,睿親王多爾袞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