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被父親接進京城

雍正甲寅年�1734年�紀容舒已年過半百,他已從雲南姚安軍民府知府的職務調到京城在戶部任職。這次從雲南進京,正好回鄉探親。他發現長子紀讀書平平,守業尚可,上進無望。於是他將希望全寄託在幼子紀昀身上。他怕孩子在家鄉荒廢學業,便打算把他接到京城,守在自己身邊。曉嵐知道自己就要進京,固然覺得新奇有趣,但一想到馬上要和三嬸、四嬸以及故鄉的小夥伴分開,就感到心中惆悵,特別是要和與他相伴了好幾年的文鸞分別,更是難過異常。臨走的那天,他特意找到文鸞,拉著她的手,親暱地說:“文鸞,你可等著我啊,我會想著你,也會回來看你……”說實話,自從四叔從滄州給他買來這個小丫頭,紀昀就跟她挺投緣。叔父給她取名文鸞。紀昀很喜歡跟她玩兒。他倆常常有說有笑,玩得特別高興,歡快得像兩隻小鳥兒。等他倆在院裡玩夠了,便回到屋裡,紀昀給她講故事,教她讀書認字。文鸞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她很快就能背念《千字文》了。四嬸看著昀兒喜歡文鸞,就故意逗弄著他說:“昀兒,你這樣‘戴見’�喜歡�文鸞,等過個一年半載,我就將文鸞送給你當婢女,你願意嗎﹖”紀昀馬上站起來作揖:“謝謝四嬸孃的美意,您這樣疼愛侄兒,我一定牢記在心,將來取得功名,一定好好孝敬您。”四嬸看著紀昀笑了,說:“看把你美的�現在讓文鸞過去,我不是捨不得,是怕影響了你的功課,你才十幾歲,年齡還小,你年少有志,要好好讀書上進才是。”“四嬸說得語重心長,誠懇感人肺腑,紀昀記下。”從此他來找文鸞玩耍的時間少多了,專心致志地去讀書。臨別的時候,他把自己最喜愛的一個瑪瑙扇墜兒送給文鸞作為紀念。一個深秋寒冷的早晨,從崔爾莊紀府抬出了幾頂軟轎,後面跟著一串馬車,滿載著行囊物品,走上了北去的官道。就這樣,曉嵐跟隨父親、母親同哥哥、妹妹一塊兒來到北京。那年他才1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