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到河間趕考

紀昀自從秋闈落榜,精神一直鬱鬱寡歡。三叔與兄長容舒商議,為了解除他的煩惱,打算讓他到東光馬家去讀書,藉此散散心。徵得已經退職在家的紀昀岳父馬周篆同意,暫時讓紀昀前去東光。馬公館為此設了一個書館,仍延用“生雲精舍”,還約了在北京與紀昀一同讀書的李雲舉、霍養仲陪著伴讀。這樣,馬老先生不僅是紀昀的岳父,而且還是老師了。馬公周篆自從與紀府聯姻,得此乘龍快婿,心上十分欣慰。除安排女婿的課業外,還給女兒女婿一處小庭院。東光當時也是一個風光綺麗的小城鎮,城西是運河,坐船北行不足半天便可達滄州,那裡有紀昀的外祖父和兩個嫁給呂姓的姑姑家。城東南是胡蘇河,為古代九河之一。河兩岸,樹木琳琅,花枝繁茂。沿河尚有胡蘇亭和河濱長廊點綴其間,且有鐵佛古剎普照寺和藏經閣著稱的資勝寺,實在是一處風景秀麗的名勝妙境。馬周篆為人通達爽利,脾性豪放,他經常攜婿及家人郊遊,也帶上“生雲精舍”的學生同遊。每次出遊,都要攜帶美酒佳餚,開懷痛飲,令人們心情十分歡暢。一年多的快婿嬌客生活,使曉嵐的精神有了極大的轉變,心情整個地振奮起來。光陰荏苒,轉眼到了乾隆乙丑冬。這時又臨歲試,紀昀只好結束了在東光的鬆散生活,趕到河間考試。這種考試,又稱歲試,是清代學政履行公務的考試。紀昀已多次參加這種考試,輕車熟路,順利登錄。乾隆十二年,丁卯,又是一個大比之年。清制規定,鄉試每隔三年一次,每逢到子、卯、午、酉的年份,分別在都城及各省15處舉行。鄉試以歲記科,這一年就是乾隆時期丁卯科。每逢這樣年份,凡有秀才稱謂的,包括貢生、廩生、增生、附生、監生等,他們都有參加考試的資格。考期臨近,紀昀從東光回到了崔爾莊。歇息數日,便去應考。這次與他同行的還有他的叔伯兄長紀昭。紀昀當時24歲,紀昭31歲。一路上兄弟倆切磋著經書上的題目和試帖詩的韻腳格律等等。八月初一到京,考場設在順天府貢院。兄弟二人歇息幾日,熟悉一下貢院的環境,還到了應試秀才出入的龍門下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