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方始祖紀椒坡

說起這獻縣隸屬於河間府,相傳為西漢武帝劉徹之弟劉德的封邑。劉德好儒學,因赴長安獻書立有大功,封為河間獻王。這也就是此地稱為獻縣的來由。這裡曾是黃河入海的故道,地勢低窪,經常瀝水成災,土瘠民貧,多次被劃為“欽定泛區”,發水鬧災,出外逃荒,成了家常便飯,但這裡地處要衝,離北京正南250公里。自金、元、明、清之各朝定鼎以來是由京南下驛道必經之路。有所謂“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其御道穿境而過。這裡東臨渤海,西依太行,南控齊魯,北鎖京津。所以雖說土地有些瘠貧,但地勢卻十分重要。紀椒坡在景城村安頓下來,借住在村中逃荒外出的一處鬧鬼的宅院,全家人便開荒種起地來。第二年,也就是永樂三年,紀椒坡帶上乾糧,徒步走到保定府,到提法司衙門的監獄探監,看望羈押在監的父親。那是陽春四月,監內流行瘟疫,老太爺也受到傳染。椒坡見老父骨瘦如柴,已奄奄一息。老人見到兒子,心中一喜,拉著兒子的手說:“哎呀,真是想不到這輩子咱父子倆還能見面,這可真是蒼天有眼�……”椒坡向父親敘述了燕王成祖三次下詔大戶充實畿輔北遷的命令,又說了連夜躲開仇人的經過,如今已定居獻縣景城村的情況。老人聽後,枯瘦的臉上,露出一絲笑紋,拉起兒子的手說:“椒坡哇,北遷此舉真好�到底躲開了咱紀家的仇人,我放心了。……我已病入膏肓,絕逃不出這冤獄了。有幾句話要囑咐你……以後,你務必讓子孫後代多讀詩書、考秀才、中舉人、選狀元、做大官,為的是不再受氣、受冤,你一定要切記在心,……”說完這臨終遺言,老人便流下了最後的“慈心淚”斷了氣。椒坡僱了一輛小驢車,把父親的屍體拉回景城掩埋。這紀椒坡便成了紀家有名有姓的北方始祖。椒坡不辱父命,不違家訓,督促兒孫讀書識字。自那以後,二百多年來,紀家近七世都是讀書有功名的人。例如,椒坡的十世孫紀鈺�字潤生�——也就是天申老人的父親,他官至刑部江蘇司郎中,贈中憲大夫,後加三級累贈光祿大夫。紀鈺有兩個兒子,大的叫紀天澄,小的便是紀天申,從天申這一代,人口繁衍,景城已人丁興旺,天澄天申老哥倆只好一支留在景城,一支移住崔爾莊,兩個村莊相距只有一公里,從此人們習慣地把這分為“景城紀”與“崔爾莊紀”。從做官的人數看,“崔爾莊紀”超過了“景城紀”。紀天申有四個兒子,長子便是紀容舒,次子叫紀容恂,三子叫紀容雅,四子叫紀容端,也都有功名。這時的“崔爾莊紀”,已是三代一品,建有宮殿式的房屋,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三世一品”的匾額,就懸在大宅門裡的“恆壽齋”大廳裡,此時門庭昌盛,甚是光耀。成為獻縣著名的首戶望族。